·广西政法机关造平安南疆纪实:撑起的“保护伞”·南宁国际汽车展落幕 20万人观展成交1986辆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完善中国沿海经济发展链条·广西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2亿元惠及22万贫困户·南宁市新闻代表团专访温卡华·“根”的眷恋:张艺谋的广西情·奥运情·电影情·李宁为家乡骄傲:“王子”的骄傲·梦想·期盼·车荣福到广西师院现场办公·广西新体制多方构建民生保障网·南宁三级联合大接访为民解疑难·央视4日晚将播放《大地飞歌·2008》晚会盛况·南宁领导检查“穿衣戴帽”工程·新华社:中国南疆的绿色画卷·“中医中药中国行”将走进壮乡 30日启动·沈北海车荣福视察《锦绣壮乡》排练情况·新一轮冷空气来袭 南宁市今明两天降温不降雨
 
GDP:从两个亿到一千亿 触摸数字见证南宁变迁
时间: 2008-12-11 | 文章来源: 南宁晚报

翻开南宁市50年的历史长卷,一串串数字跳入眼帘,彰显着自治区成立五十年间,南宁这个首府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让我们心动。今天,自治区成立50周岁之日,我们透过这一串串数字,见证南宁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成长的脉动。

关键词:和谐

各民族团结谋发展

2007年,南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0.47‰,比1958年下降了12.11个千分点,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与此同时,反映经济总量的地区生产总值比2006年增长17.1 %,为1958年的522倍。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基层计生服务设施也已纳入自治区建设规划。

民族团结,和睦相处。以壮族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历来与汉族团结协作,南宁社会稳定,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至2007年末,南宁市常住户籍总人口683.5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4.18万人,占总人口57.67%。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

南宁是一座绿城,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2007年底,市区内共有公园16座,而1978年仅有3座公园;2007年南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137公顷,比1978年的993公顷多出了6144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6%,1978年仅为15%;2007年,南宁市绿地率达3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6平方米,而1978年仅为3平方米。

南宁,经一代代南宁人的努力,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示范奖、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人居环境奖、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奖项———“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实力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

衡量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国际标准是国内生产总值,即常说的英文缩写“GDP”,这一标准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时,也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南宁市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1069.01亿元,增长速度比全区大约高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为1994年来最高。而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南宁市生产总值仅为2.0473亿元,1983年则为14.94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达到1508393万元,比上年增长25.32%,提前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而1958年南宁市财政收入仅为4017万元,1983年则刚刚达到26258万元。2007年市属6县的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横县财政收入达到4.81亿元。

2007年,南宁市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540.83亿元,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41.71万公顷。

1958年,南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79亿元,1983年达到5.74亿元,2007年突破250亿元,达255.43亿元。全年粮食产量创2000年以来的新高,产量达189.94万吨,比上年增长4.41%,1958年仅为23.62万吨;1983年则达到71.46万吨,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都呈数倍、百倍甚至千倍增长;2007年南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830.21亿元,1958年仅为1.49亿元,1983年则达到16.14亿元;南宁市2007年发电量达到27.79亿千瓦时,而1959年南宁电厂装机总量达到1万千瓦时,全年发电量仅为2735万千瓦时,为1949年的16.6倍。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末,南宁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7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关键词:民生

从渴望“老四件”到“多样件”

5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各族人民分享的果实越来越多,民生发生了质的飞跃。

1980年,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每人每年443元,到2007年达7882元。2007年南宁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97元,比2006年增长15.17%,2001年这一数据也仅仅是7906元;2007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4789元,比1958年的510元增长了48.6倍。农村居民收入也有很大提高,南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仅为74元,2007年达到3462元,比1958年增加了46.78倍。

腰包鼓,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现在的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198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70.2%。到2000年,生活费支出中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支出比重已下降为42.87%。

恩格尔系数这个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国际指标,2007年南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2.5%,离“全面小康”社会小于40%的目标越来越近。绝大部分居民生活消费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化,部分居民开始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生活迈进。从上世纪50—70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以及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样件”(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品种增多,档次提高。斗转星移,如今,“四件”早已在农村普及,“六件”在多数城镇也已近饱和,人们对“多样件”的上万元级商品的需求正处于资金积累和逐步增加消费的阶段。而南宁,这座曾被称为“骑在摩托车上的城市”,到2007年末,南宁私家车拥有量更是达到890308辆。

翻开南宁市50年的历史长卷,一串串数字跳入眼帘,彰显着自治区成立五十年间,南宁这个首府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让我们心动。今天,欣逢自治区成立50周年,我们透过这一串串数字,见证南宁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成长的脉动。

全市财政收入

 

交通电信发展“缩短”交流距离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南宁的交通电信业突飞猛进,与交流上缩短了“距离”。

解放初期,南宁只有4辆客车、45辆货运汽车,大多数人还是靠步行和人力车。1966年,货运机动车代替了人力、畜力车;1990年南宁市公路运输机动车拥有量24416辆,多层次的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007年全市公路客运量达9546万人,公路货运量7160万吨。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车辆109.72万辆。2007年末,南宁市公路总里程达9956公里,比上年增加942公里。1958年全市桥梁总数仅有5座,1983年也仅有26座。到了2007年,已上升到166座。路灯,1958年1478盏,2007年44000盏,50年间增长29.77倍,南宁过去的“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历史全面改变。

如今,以南宁为中心的全区公路网四通八达,境内有国道(322、324、325、209、210)5条纵横贯通,国道、省道把南宁与全区各市相连接,构成了广西公路网的主骨架。

水路,1956年9月南宁市港务局成立。1956年7月1日,南宁船舶修造厂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客轮“桂宏”号首航西津。1990年,南宁市有国营、集体水运企业5家,全年完成客运量34.28万人,货运量77.61万吨。目前,南宁港已经成为西江航运干线的龙头港和我国内河主枢纽港,担负着南宁及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广西各地外贸出口、南昆铁路部分货物运输任务。从水路可直达龙州、百色、贵港、梧州、广州、香港、澳门。2007年南宁市机动船总数达到1447艘。

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来形容南宁民航的发展最合适不过。1952年,中南民航管理处筹建民航南宁站,同年10月,开辟了昆明—南宁—广州航线,成为当时新中国已开通航的7条航线之一,南宁市成为当时全国13个通航城市之一。截至今年10月,南宁民航共有航线43条,其中包括37条国内航线、1条地区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吴圩国际机场每周起落航班增加到654架。

1950年10月,市电信局动工装设540门BD—110式共电制交换电话机,至当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1957年2月1日,位于共和路中段南宁电信大楼建成,开通C—1型2000门共电式交换总机,成为广西第一座电信枢纽大楼。

1988年12月8日,“126”人工寻呼台正式使用,1992年8月,“127”开通使用。从科机到模拟电话,最后到移动电话数字话。十几年前,大家仍津津乐道的“科机永久保修”,如今科机也少见踪影。 2007年,南宁市的电话普及率达到64.49部/百人。

市民收入和支出

 

从“灰姑娘”变成“金凤凰”

“金田牌”摩托车、“飞燕牌”彩色电视机、“天鹅牌”自行车、“桂花牌”手表、“金花茶牌”缝纫机、“象山牌”罐头……这些现在南宁年轻人已经不大熟悉的品牌,年长一些的南宁人却耳熟能详。

上世纪80年代,南宁市曾是全国电视机的重要产地之一。1979年,市无线电三厂试制并投产“飞燕”牌黑白电视机,并于1984年开始组装彩色电视机,开创了广西彩电生产的历史,产品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1982年3月,南宁机械厂首次试制出“金田牌”50CC摩托车,在1983年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新产品“金龙奖”,到1985年,摩托车产量达10610辆。于1979年组建的自行车总厂,1980年开始生产“天鹅”牌新式自行车,经过改造形成了年产30万辆的整车能力,并于1987年在西非冈比亚创办冈比亚天鹅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全国自行车行业首家出国办厂的企业。

如今的南宁,以“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旅游胜地、美食天堂”为主题,积极开展泛北部湾、泛珠江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推动广西北部湾“4+2”城市旅游联盟发展。2007年,南宁市旅游人数达207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39亿元。在1984年,南宁市国际旅游收入仅有210万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市各种各样的博览会、展览会、洽谈会、美食节此起彼伏。2008年6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2008中国会展行业年会暨第五届“中国会展之星”颁奖盛典上,中国—东盟博览会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展会之一。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各族人民一向有爱唱民歌的习俗。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到1999年,“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的10年来,民歌艺术节秉承“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宗旨。经过10年的积累,中国绝大多数经典民歌都在“大地飞歌”舞台上被重新翻唱,一首首历经多年传唱不衰的民歌,使得南宁成“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名过去还不曾广为人知的“灰姑娘”,如今已变成一只“金凤凰”走向世界,让民歌唱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人才助推科技进步

2007年,南宁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项目15项,国家级星火项目2项,重点成果推广项目9项,区市创新项目406项,年内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52项。市级科技项目总投资5.6亿元,全年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3项,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41项。全年取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得市级以上鉴定科技成果45项,其中国际领先4项,国内领先14项,国内先进24项,区内领先3项;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699件,其中发明专利受理204项;获得授权专利数367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7项,连续第四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南宁市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78万人,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实施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68.91%。启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新模式、“飞地工业”发展研究并完成相应成果,提出建设拆迁安置房的新思路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确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7个重点产业,明确县区、开发区工业发展定位。(专题策划: 方东云 采写 记者 王志鹏 史小辉 实习生 谢萍 郑燕娜 记者 王伟国 插图)

 

 

 
中国--东盟博览会 更多
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 天津展区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朱槿花厅夜景
·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特惠措施 服务“主题国”
·东盟展位再创新高 今年博览会和峰会有新亮点
·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 天津展区
·东盟秘书处:东盟和中国将携手开发新能源
·中越边境口岸成立国际道路运管处规范跨国运输
·越南今年前7个月贸易逆差明显上升
·中缅边境警方携手全力为奥运保平安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更多
民歌节广西民族风采(二)
“大地飞歌”民族风采展示(四)
·各国艺人:这是一个喜欢民歌的缤纷花园
·南宁“傩”文化
·南宁大鼓:一个人的传奇
·丰富多彩的南宁民歌
·昔日船民邕江边吟唱“水上疍歌”
·“大地飞歌”民族风采展示
节庆活动 更多
·“中国—东盟教育文化交流一条街”精彩亮相
·兴宁区“夏日美食狂欢节”
·南宁2008宾阳炮龙节
·横县茉莉花节
·大明山山花旅游节
·三月三歌节
·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2006)
·中国-东盟博览会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版权所有 南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电话: 86-0771-55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