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三月三五色糯米饭

发布时间: 2016-11-01 |来源: 武鸣新闻信息中心 |作者: |责任编辑: 沈晔

自古以来,广西的壮族人就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变。如: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

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法。

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五彩米饭流传美丽故事

那么从何时起,壮族人就会制作五色糯米饭?据《壮族通史》一书记载:自古以来,汉族重视清明节祭扫祖宗坟墓,壮族则定三月初三为扫墓节。因三月初三这天,又是壮族人最大的歌节,故三月三是壮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日与禁忌”一节中,还详细记载:三月初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带上五色糯米饭和鸡肉以及各种菜肴,到祖宗坟前祭祖宗……三月初三这天,壮族人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山歌。有的人要去赶歌圩,因村寨离歌圩较远,赶歌圩的人都爱用荷叶包着五色糯米饭在路上吃……除《讲话通史》外,如清代顾禄《清嘉录》《武缘县图经》等十几本史料中,都记载有壮族五色糯米的内容。从这可以看出,壮族人过三月三,以五色糯米饭祭扫祖宗,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来历,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壮族人,有不同的传说。如相传:古时,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名叫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欲用计使其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当,便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将其捉拿。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要把韦特桂逼出来。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便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五色糯米饭的来历,还另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父亲早已去世,他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对母亲非常孝顺,怕她一人在家烦闷,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让她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习惯被山上的一只猴子察觉了。

有一次,趁着特侬到山那边砍柴,猴子便悄悄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了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有点无可奈何了。看着一边饿极了的母亲,特侬随手扯着身边的枫叶,想着怎么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呢?突然,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液汁中浸泡。第二天将被染成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达咩(壮语,母亲),这是黑色糯米饭,多香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清晨,特侬照例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饭,并故意不包裹严实。那只猴子看见这么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便以为特侬在用什么毒物诱骗它,碰也不敢碰,从此再也不来骚扰了。

这一天,特侬吃了黑色糯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觉得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打到的柴更多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做黑色糯米饭,并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逐步演变成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除以上两个传说外,相关五色糯米饭来历的故事还有很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版本,只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罢了。然而,从这些美丽的传说中,便可以看出壮族是个历史悠久、极具智慧的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 相当丰富。

炫丽色彩染出鲜香米饭

颜色艳丽的五色糯米饭是如何制作?有什么特别的工艺?记者生在广西武鸣壮乡,所以就像许多壮族人一样,从小就对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了如指掌。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传统食物之一,制作很讲究并需要一定的技巧。

每年三月三的前10天左右,壮族的妇女们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她们要把那些细心贮藏的糯米谷子拿出来,然后要磨米、椿米,以便到三月三那天制作五色糯米饭。然后,妇女们还要采摘几种含有天然染料的植物或榨或泡提取颜色,才能对糯米进行浸染,最后才通过蒸制而成。

记者虽离开家乡已久,但现在还清楚记得,每年三月三的前一天,村村寨寨就已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武鸣伊岭村的几口泉水旁,围满了洗米、刷木蒸桶的妇女。她们正一边洗米一边交流蒸五色糯米饭的经验。记者的祖母今年已104岁了,年轻时是全村公认的蒸五色糯米饭高手。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祖母开始忙碌起来。晚上11时前,祖母就要把木蒸桶架到放有半锅水的大锅中,并用几米长的湿布条塞入锅与木蒸桶的接合处,为的是防水蒸气挥发,然后才把已浸软和染好植物汁色的糯米放入木蒸桶中。当次日0时到来,守在灶旁的一群小孩既兴奋又范困时,穿着新衣的祖母才准时往灶中点火,嘴中还念念有词:求灶王爷保佑五色糯米饭能既靓又香。十几分钟后,大锅内的水开始沸腾,发出咕咕的声音,厨房内顿时飘满了诱人的五色糯米饭特有的香味。从这时起,到天将亮的这几个钟头,祖母都不会离开灶台。

她要不断地给大锅加水。五色糯米饭蒸的时间足够,才会又软又香。第二天早晨,也就是三月三那天,我们起 床后把手洗干净,就可以用手抓着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团来吃了。

五色糯米饭中的黑色,是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微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染料液。

染料汁还要放入锅中用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染出来的糯米颜色才够纯正。

黄染料,可用黄花汁(壮语音叫“花迈”)或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制作时将黄花汁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橙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黄羌捣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就可以直接蒸,不用浸泡。

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壮语音叫:“柯红斗”;“斗”壮话音为“紫色”之意)经水煮而成。红蓝草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而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

染好的糯米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钟头,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 )五种颜色的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糯米独特的滋润柔软,鲜美清香、醇正平和,且有微甘,令人回味无穷。

壮族人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青精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清代《侣山堂类辩》中:“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黄花饭”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

五色米饭光彩日益夺目

壮族人一直认为五彩缤纷,鲜艳诱人的五色糯米饭是“吉祥”“幸福”的饭。妇女们以能制作颜色鲜艳纯正的五色饭为傲。

三月三,壮族村寨到处可闻到五色糯米饭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们手拿五色糯米饭,边吃边玩;村头树下,妇女们互相品尝“杰作”,交流蒸饭经验。有的年轻男女,则揣着用荷叶包着五色糯米饭去赶歌圩,他们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给心上人品尝。下午2时左右,人们就要带上五色糯米饭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坟前祭扫了。

晚上,许多壮族村寨还有夜歌圩,歌手们正通宵达旦地对歌,吸引了众多村民,场面非常热烈。五色糯米这种民族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后,更充满情趣。

斗转星移,时间过了数千年。壮族的五色糯米饭,虽从古而来,但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抛弃”,散发的芳香却越来越诱人。自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举办后,壮族的五色糯米饭更成了“宠儿”。一些东南亚友人还专程带五色糯米饭回国给家人品尝。

壮族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祖先留给后人的无形财富。我们相信,壮族五色糯米饭永远不会“褪色”,流传万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