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80后”设计师创作壮乡红包 让艺术变成实用之物

发布时间: 2017-01-26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 陈蕾 |责任编辑: 沈晔

黄清穗设计的红包

  年味渐浓,归乡的脚步也越来越近,而红包则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年俗文化。日前,34个省市的34位一线设计师,参与了《来自家乡的红包》项目,他们以家乡文化为创作灵感,让艺术变成传递祝福的新春实用之物。

  广西红包的设计者黄清穗是一位“80后”壮族设计师,他所设计的两款红包让更多人认识了新壮文。两年来,一个由黄清穗发起成立的公益团队正用他们的双脚丈量家乡的美丽山水,用创意诠释文化传承的意义。

  【黄清穗个人简介】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民艺设计专业教师、壮族生态设计实践者,旨在通过创意作品,引起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关注和认识。设计作品曾于2013年荣获国际艺术设计大赛(互艺奖)优秀奖,并于2014年获“世界向东设计论坛传承公益导师”称号。2015年发起成立壮文化公益推广团队——壮志,设计作品入选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国际公益海报佳作展”。

  1 创作初衷缘于一份遗憾

  靛蓝色的星空,勾勒出壮乡女子的美丽剪影,一轮金色明月恰如她脖间的闪亮银饰。剪影下方印刻着新壮文书写的“GOU GYAEZ MWNGZ,GVANGJSIH”——广西我爱你。

  这是黄清穗设计的其中一款红包,另一款红包图案则以新壮文为主,同时采用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太阳纹、铜鼓、鸟人、云雷纹的元素。在分享创作理念时,黄清穗说:“我觉得有必要用强烈的符号来提醒大家,广西还有如此神秘的文字。”

  黄清穗出生于桂西北一个壮族村寨。8岁那年,黄清穗一家搬来南宁,古老的壮族村寨变成了奶奶口中的故事。随着年纪渐长,城市生活日渐冲淡了他对家乡的记忆。直到2013年,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黄清穗常常坐在她床边,听她反复念叨家乡的风土人情。

  奶奶的离开带走了未能诉尽的乡愁,也唤起了黄清穗对壮文化的情怀。“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将他遗忘时,他才算是真正地从人世间离去。”深深的遗憾让黄清穗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为后代保留最纯粹的民族记忆?

  2 成立团队致力文化推广

  从2013年开始,黄清穗一直尝试将壮族文化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并在研究与挖掘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结交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由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壮文化流失现象的担忧,黄清穗发起成立了一支壮族文化生态研究团队——壮志,从事壮文化公益推广。

  壮志团队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将视线聚焦古壮字。他们从《方块壮字研究》和《古壮字字典》中选取了10个有鲜明特征的古壮字作为创作原型。2015年3月,壮志团队深入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壮寨,用相机定格村民的日常习俗,借由设计的手法探寻古壮字的深刻意义。

  74岁的罗乜蜜诠释的古壮字代表“坐”的意思。她在窗前做着针线活,盼望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早日归家。岑家方和岑家荣点燃手中的香烟聊天,两个堂兄弟诠释着以心相交,意思为“兄”的古壮字。一头红发的16岁男孩龙小立与传统老屋显得格格不入。他诠释的古壮字代表了断裂、开裂,时代的交替让文化断层逐渐明显。

  一个月后,壮志团队在南宁举办了公益海报展,10组创意海报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递着设计者的感悟与困惑:谁能告诉我,如何延续壮族的生命?

  3 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乡愁

  “19∶03是今天南宁日落的时刻,我在匆忙的下班路上。我妈在等我回家吃饭。在广西闭塞深处的村落,星罗棋布的桃源,日落是几点几分?是谁在盼望着家人?怀抱着怎么样的情绪?守候着怎么样的一个家庭?”

  2016年4月19日,黄清穗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壮家清穗”写下这样一段话,也开启了壮志团队《19:03——日落的守望》公益创作的脚步。该设计系列计划寻找广西最原生的10个世居民族的10组寻常家庭,以当代艺术观念来展现每个家庭在日落时刻的生活状态。

  目前,壮志团队已经完成了黑衣壮、白裤瑶和京族3个少数民族家庭的记录与拍摄工作。在他们走访的其中一个黑衣壮家庭里,家中只生活着一位老奶奶和她外孙女。经团队反复商量与构思,决定将两人生活的全部家具和用品搬到天台,并摆放成“年轮”的形状。落日的余晖沉入远方的山峰,古旧简单的家什,老人端坐中间,女孩身处最外围……照片寓意着年轻人与长辈的生活终将渐行渐远。

  “我们身处广西,却不了解广西。我们只想单纯地通过记录方式,呼吁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广西的民族。”黄清穗期望以自己的方式推广民族传统文化,让漂泊异乡的人们勿忘乡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