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横县:落霞归鹭相辉映 青山碧水入画来

发布时间: 2017-05-09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何任朗 潘浩 |责任编辑: 沈晔

西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候鸟栖息。

西津湿地风光如画。

近日,记者走进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在西津水力发电站跨江大坝上放眼望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成群结队的水鸟划江飞翔,好一幅湿地独有的大自然风光画。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不仅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给人们带来了和谐的宜居环境,湿地生态效应正在变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青山常在绿意盎然

“英莲村地处湿地公园核心地带,山清水秀,水鸟长飞,这样的湿地风光是我们最大的自豪。”横县莲塘镇英莲村的彭大爷对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有着特别的情感。但湿地公园水域曾经大面积发展人工养殖,水鸟变少,水质变味,让彭大爷很是痛心。好在近年来,湿地公园在横县的大力保护与整治下,水鸟长飞的景象又回到了英莲村,回到了彭大爷的眼前。面对迤逦的自然风光,彭大爷开心地笑了。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之一,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库塘等多种湿地类型聚集在这总面积达1853.29公顷的公园里,3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7种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在此栖息安居。

近年,保护西津湿地的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西津湿地升格为“国家级”;2016年,《南宁市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出台。公园管理处常务副主任赖国醒告诉记者,横县突出“保护优先”的原则,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行之有效的保护,湿地公园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青山、绿水、水鸟、蓝天构成和谐灵动的湿地风光。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平原型水库湿地,其中湿地面积1619.93公顷,库湾库汊众多,拥有较大面积水草丰盛的浅水区,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占地7公顷的芦苇荡是不少野生动物栖息地;保育区良圻农场十分场库岸密齿苦草、西汉莲子草等植物寻常可见,花叶芦竹、菖蒲、再力花生机勃勃;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蕨和樟树,则藏身于库区独石湾水库边缘浅水区域和山坡林地。

绿水长流动物天堂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77种,是名副其实的动物天堂。

青山、绿水、花草、密林是水鸟们的最爱。记者乘坐巡航冲锋舟游览,湿地风光尽收眼前,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放眼望去,湖光潋滟、山水一色、烟波浩渺,不时飞过的水鸟,消失在水天一色之间。迷人的大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赖国醒告诉记者,湿地公园里的水鸟种类很多,有留鸟也有候鸟。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亚洲中北部与东南亚、南阳群岛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一条候鸟迁徙通道上,是沿太平洋西海岸众多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为了给鸟儿们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在水面和树上设置了许多人工浮岛和鸟巢,让鸟儿常来常往,生生不息,恢复湿地原生态。而湿地原生态就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

在水鸟出现频繁的区域,记者看到成群的白鹭时而低空盘旋,时而水中起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黑翅鸢也是这一季节的常客,它们成群结队,不远万里飞回这片熟悉安全的水域“度春假”,点缀了风景,为湿地增添了活力。

和谐共处同享生态

动植物“安居乐业”,得益于横县近年来对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维护。2013年,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程后,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修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实行分区管理。2015年至2017年,横县将湿地公园内的网箱、拦网塘等全部清理,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让清水长流更好地造福于民。

保护生态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昔日的渔民纷纷转型开设农家乐、当湿地导游、出售特色农产品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享生态湿地带来的红利。彭大爷对此深有感触:“破坏生态发展的道路行不通,发展生态旅游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英莲村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后,彭大爷与村民们积极参与其中。目前,该村集资90多万元用于农家乐及村中绿化、道路硬化等基础建设,村容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横县在保护细节上也下足了功夫。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划定了特定的观光区域,让人们享受湿地风光的同时又不干扰和破坏湿地的环境。湿地公园内设置了3个专门拍摄的楼阁(棚),让摄影爱好者静静地与水鸟相处,进行候鸟拍摄。

黄汝德是横县摄影协会会员,也是候鸟摄影爱好者,他经常到湿地公园内拍摄候鸟。但每次,他都是静静地去,在指定的区域内拍摄。“现在湿地生态变化好了,鸟儿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也喜欢来这里采风,人越来越多。”黄汝德说。摄影爱好者们都会静静等待时机按下快门,让拍摄尽量不影响鸟儿的正常栖息,人们与鸟儿、大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