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砥砺奋进的五年】武鸣造庆村特色产业摘“穷帽”

发布时间: 2017-05-31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责任编辑: 沈晔

沿着南宁邕武路往武鸣方向,开车40分钟就可以到达武鸣区双桥镇造庆村。这里三面环山、土地肥沃,站在山腰望向村中,整齐排列的沃柑,成片的水稻,稻穗被风吹拂,就像碧浪一般摇曳。

别看这里风景美不胜收,在2016年以前,造庆村还是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除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然而仅用一年多的时间里,造庆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发展起了产业,截至目前,其特色产业覆盖了60%贫困户,全村已实现脱贫53户18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8%,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从贫瘠的山村到风吹稻花的美景,一年多来是什么改变了造庆村?为了找寻答案,日前,记者深入造庆村进行探访。

发展集体经济迎来第一次改变

在造庆村,大多数农民的故事都乏善可陈,他们除了种植莲藕,就是一年两造的水稻,自己收割,自己食用,人们没有集体经济和产业的概念。村民们在意的是,自己不足1亩的耕地能否带来好的收成;出去打工的孩子能挣多少钱。“没有支柱产业,经济薄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2016年2月,邓慧苹来到造庆村担任村第一书记,她认为村民意识严重制约着村里经济的发展。

“村民习惯于看天吃饭,只想着能拿到些生产资料补贴就好,根本没想过要自己做产业,更别说做强做大。”邓慧苹认为,只有让村民在产业上看到增收的希望,造庆村才能真正有出路。

在后盾单位南宁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邓慧苹雄心勃勃。好在经过前几任第一书记的努力,造庆村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当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邓慧苹希望,能组织村里的致富能人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造庆村的特色产业。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策”,邓慧苹白天奔走田头,逐户走访寻“穷根”;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和讲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邓慧苹和村干们的努力下,各屯的队长、种植大户都认识到了加入合作社的好处,造庆村追梦果蔬专业合作社于去年10月成立,到11月初步建立精品蔬菜产业基地20亩,吸纳37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其中有8户贫困户。

培育特色产业实现第二次提升

“儿子在外面打工,我在家发展特色种养,一年下来赚了一万多元。”家中种着6亩果蔬的陆锦华,对去年的收成很满意。发展起来的产业,不仅给陆锦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他有了更多的憧憬,今年他将试着在稻田里养鱼。

陆锦华的想法并非心血来潮。眼下的造庆村,道路全部硬化,农业产业有了基础,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有山有水的造庆村,在老板们眼中本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的好地方。“周末市民可以开车来这里摸鱼、抓泥鳅,才半个多小时车程……”老覃设想着造庆村未来的盛况。老覃是立上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造庆村的农户将土地以流转的方式交给公司,公司将帮助农户进行耕种,套养鱼和泥鳅,开发生态旅游产业。“这一产业模式将惠及周边百户农民,大概300来人吧。”老覃初步估算。

对于老覃的想法,邓慧苹也很赞同。事实上,去年8月,邓慧苹就已经开始带领村民们在水稻中套养泥鳅,以拓展增收渠道。“村里有大量的富硒土壤,水稻品质高,泥鳅吃着这样的稻花长大,口感也特别好。”邓慧苹说。正因为该项目发展顺利,各地老板闻风而来,搞起了生态旅游。

伴随着隆隆的装修声,生态旅游项目已大致有了些样子。按照老覃的规划,整个项目在今年8月便可成型,届时村民不仅有分红,在公司打工还能挣到工资,造庆村也将会成为南宁市民又一个特色生态游玩目的地。

拓展产业布局期待第三次跨越

仅仅一年多时间,造庆村便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村里有想法的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投靠”集体经济。目前,造庆村还流转出150亩土地,“接下来会大面积种上牛油果、鸡蛋果、羊奶果、澳洲坚果等高价值果树。”邓慧苹兴奋地介绍,这些水果营养丰富,口感也十分好,可衍生发展采摘项目。

今年,邓慧苹和村“两委”还打算投入试点资金250万元,在果蔬基地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利用周围几万亩农产品资源,经营农产品的清洗、分装、贮存、加工等,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固增加。“集体经济带动了整村产业,同时也带动贫困户发展致富。” 邓慧苹说。

此外,造庆村今年还将投入450万元到基础建设、产业布局、旅游规划中,加快精准扶贫示范屯的建设,同时全面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我们希望好好发展旅游,带动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发展,改变村民过去那种靠天吃饭、靠力吃饭的思想观念。”邓慧苹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