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上林县产业扶贫到村 脱贫致富成真

发布时间: 2017-06-22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朱新韬 潘立宇 |责任编辑: 沈晔

孔军(左)到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 朱新韬 摄

望河村是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全村518人,其中贫困人口256人、72户。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如何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市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办公室派驻第一书记孔军来到望河村。孔军入户详细了解村民困难,与村民共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办法,点燃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激情。

如今,望河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引进了良种肉牛养殖项目,发展劳动强度较小、投资少、见效快的种桑养蚕业,加上劳务输出补充,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种桑养蚕15天可见收益

在青山环抱的山脚下,望河村的桑田郁郁葱葱。村民覃文杰动作麻利地采摘桑叶,一点也不像年过七旬的老人。

覃文杰今年71岁。2015年,他因胃穿孔住院,花费了1万多元。2016年年初,他的胃病又犯了,这次住院花费了4万多元。因病情反复发作,他和老伴成了贫困户。

在覃文杰家大厅的地面,密密麻麻养满了银白色的蚕虫。“你看,蚕已开始爬蚕架吐丝结茧,再过几天这批茧就可以出售了。”他告诉记者,每次买蚕苗5000只,15天养一批,每月养2批,一年能养8批。按一批蚕产茧20公斤卖800元计算,他每月有1600元的收入。覃文杰说,种桑养蚕劳动强度不大,还有人定期上门收购蚕茧,每天去桑园摘桑叶回来喂蚕就行了,自己一个人就能干。

在产业扶贫中,望河村把种桑养蚕作为短平快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做好技术改良,不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现在,种桑养蚕已成望河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桑园200多亩。

入股养牛年年稳获分红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望河村肉牛养殖基地,贫困户覃庆燕正赶着牛群归来,牛儿们在野外吃饱了青草,肚子显得鼓圆,走起路来懒洋洋地。

此前,山多地少是望河村的发展瓶颈。孔军来到望河村后,发现村里河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牛羊养殖。于是,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孔军与广西上朝农业公司取得联系,引进了西门塔尔良种肉牛养殖项目。

望河村肉牛养殖,采取“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投资500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基地,贫困户依托政府扶持资金入股,共同发展肉牛养殖业,实现了自然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我们运用上林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政策,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项目资金发展产业。”望河村村支书、村主任段名华告诉记者,贫困户入股养牛,每年可得到农业公司保底养牛分红。

实施扶贫产业项目,才能提高“造血”功能。今年1月9日,望河村72户贫困户每家都领到了2016年养牛分红款2000元,望河村也成为了上林县养牛见效最快的一个村。目前,望河村肉牛养殖基地现存栏肉牛180头,等年底出售后,贫困户又能分到养牛“红利”。

积水低洼地变身玉米地

覃庆光和陆燕是望河村为数不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这对夫妻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我们村现在漂亮多了,门前的臭水沟不臭了,晚上路灯亮起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陆燕告诉记者,过去望河村入村道路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碎石路,汽车底盘低别想开进村,小卖部的货物常常需要人工搬运。现在,水泥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小汽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上级扶持资金的支持和后援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望河村相继完成进村道路水泥硬化、村民门前排污沟封盖、村屯道路硬化、排水排污涵洞建设、墙角护理净化美化等工作。

如今,望河村告别了脏乱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文化张贴栏上张贴有“宜居乡村”、手足口病预防等宣传海报;村道两旁栽种的芒果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旁;村里还建有戏台和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望河村,记者看到和听到的都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们村头这块玉米地,也是孔军来了以后才‘复活’的。”村干部说,由于望河村四面环山地处山坳,每逢雨季村头的低洼地就会遭水淹没,种植的农作物都会被淹死,积水还挡住了大伙的出村路,出村需要翻越后山。了解这一情况后,孔军请来了地质专家,查明原因并用机械钻开山脚岩石缝,使雨水能顺畅地排走。

现如今,这块复耕的40多亩田地,被村民种上了玉米。微风吹来,玉米地里翻涌着绿浪,玉米叶随风摇曳,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