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马山县:从四只鸡到合作社

发布时间: 2017-06-2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潘薇薇 |责任编辑: 沈晔

黄锦增在看护猪崽。 (马山广播电视台供图)

【点赞人物】马山县林圩镇大塘村坛中山弄养殖专业合作社 黄锦增夫妇

【点赞事迹】黄锦增夫妇虽为残疾贫困人员,但不等不靠,靠四只鸡创业,奋发图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并于2016年成立合作社,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

坚韧不向命运低头

远上深山,山重水复。沿着灌木山,踏着石子路,偶听流水潺潺,却不明方向。脚踩碎石的摩擦声伴着急促的喘息声,记者爬上了一个将近45度的陡坡,精疲力竭。荒凉的大山里,孤零零的榕树,孤零零的宿舍,孤零零的猪舍,屋檐下的犬吠声在大山中回荡。

迎接我们的是黄锦增、黄金秀夫妇。丈夫个子不高,瘦小的身子不到一米三;妻子双腿变形,走起路来很不利索。或许是住在“无人区”太久的缘故,夫妻俩和我们握手时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夫妻了不得,单靠两只母鸡和两只公鸡就在大山深处开辟了一片天。”

独坐穷山。或许是从小苦过来的缘故,夫妻俩有着大山一般的韧性和隐忍,也有着大山般的包容。

8年前,黄锦增只身来到这深山老林的尾矿场安营扎寨,随他而来的还有两只母鸡和两只公鸡。靠着一把镰刀披荆斩棘,靠着一双笨手搭起了鸡棚,烈日当头,寒风簌簌,冷暖自知。

“有人嘲笑说,这就是我的命。可我还活着,凭什么让我认命!”黄锦增坚定地说。

拼搏 与天再斗一次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

在简陋的屋舍里,黄锦增看到了希望——鸡生蛋,蛋生鸡,几年间,养殖场里有了几百只鸡。慢慢地,黄锦增积累了一些资本,2012年,他开始发展养牛业,还新建了一个牛棚。妻子黄金秀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也随他来到尾矿场,夫妻俩开始了他们的奋斗史。

2015年冬天,夜里骤风暴雨,雨水像发了疯似的砸向屋顶,“咚咚咚”的撞击声让人心悸。黑漆漆的窗外不时被一道道急速的闪电划破,随之而来的还有凄厉的响雷。看着窗外所有能动的东西都在狂风中拼命挣扎,黄锦增心想,坏了,牛崽怎么能熬得过这大风暴雨!他从床上翻下来,披上外套要去护牛栏,可妻子却哭嚷着把他拦了下来。

“哭什么哭!这些牛就是我们的命,我可不当窝囊废!”黄锦增说完便消失在黑暗中。

慌了的妻子拿上手电筒急忙追了出去。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夫妻俩看到了牛栏里惊恐不安的牛崽。在这荒山野岭,已没有第二处能让牛避雨的地方,护栏是夫妻俩唯一能做的事。可大风一吹,不是栅栏被吹倒,就是棚顶被吹翻,黑暗中,两个瘦弱的身体在暴风雨里来回奔波。

不知何时,雨停了,虽然牛栏还是被掀翻了,但夫妻俩却与天搏斗保住了牛的命。他们瘫坐在黄土上,雨水夹着着泪水,滴落在他们不认命的这片土地上,迎接他们的,是风雨过后的曙光。

诚信 只为有尊严地活着

黄锦增靠着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将养殖场不断做大,为了谋划更大的发展,他找到银行申请贷款。

原以为自己的养殖场步入正轨,贷款可以顺风顺水,可黄锦增再一次碰壁。

“我知道银行的顾虑,因为我是残疾人,担心我还不了款。可我不服气啊,残疾人不等不靠,怎么就不相信我呢!”第二次去银行申请贷款时,黄锦增斩钉截铁地回答,最终银行同意向他贷款3万元,还款期限为3年。

拿到了贷款,黄锦增立即着手合作社的事。2016年,合作社出栏肉猪近75头,收入近8万元;出栏小公牛6头,收入18000多元。在黄锦增的带领下,村里部分贫困户和养牛专业户也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黄锦增为贫困户供应猪苗,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

“银行的贷款我当年就提前还清了,3年的还款期我不需要,我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还上了。”黄锦增说,如今国家政策好,夫妻俩也很感谢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而他所能报答国家的,除了诚信和自强不息,再无其他了。

“这么做不为别的,只为一家人有尊严地活着。”黄锦增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