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青秀区用产业落地吸引打工者返乡创业增收

发布时间: 2017-06-2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 赵敏 |责任编辑: 沈晔

村民在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养殖场喂牛,肉牛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村里的妇女在肉牛产业示范区里务工,她们对这种在家门口赚钱的方式很满意

当地村民谭建江因为承揽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不少项目建设,比之前在外打工赚得更多,如今还买了小车

从土地流转、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到推动秸秆回收利用,用产业带动和参与精准脱贫,让村民实现了建新房买新车的愿望。这是青秀区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与推动,给村民带来的巨大改变。2015年3月,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进驻青秀区刘圩镇谭村时,董事长伍关宗向村民承诺,“给我两年时间,我会改变这里”,如今两年过去,当初的承诺也在一一兑现。

1 产业落地吸引打工者返乡务工

6月21日,一场大雨过后,在青秀区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里,依然是一片忙碌迹象,村民有的在割牧草,有的在翻土施工……

当天早上,村民谭建江开着新买不久的越野车,来到青秀区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准备施工,他在这里是负责做平整土地工程的。而在此前,谭建江像众多农村男青年一样外出打工挣钱,如今,他既买了属于自己的越野车还还清了购买钩机的贷款。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村里引进了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来这里做产业。

谭建江今年30岁,正好到了而立之年。他说,以前自己也是众多外出打工族中的一员,在外面帮老板开钩机,一个月工资是5000元左右。尽管如此,仍没有积攒多少钱。后来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开始建设,谭建江就回村里干活,还贷款买了一台钩机做工程。如今不仅还清了贷款,还买了属于自己的车,这些都是外出打工那几年不敢想的事。

刘圩镇谭村村委委员谭建都介绍,这一产业落地在村里,吸引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村庄风貌得到了改善,村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不少村民都实现了从两轮摩托车换四轮小车的梦想。

2 村民返乡减少留守儿童比例

当天上午,男人们在工地上忙碌,妇女们则在收割牧草。谭凤梅、黄秋菊等妇女一边割草,一边向记者讲述她们的经历。

“割草一天最少也有70多元钱的收入,多的时候有150元,而且是按照计件来赚取收入的,我们一天工作6~7个小时,还可以做点家里的其他农活。”谭凤梅对于这种能在家门口赚钱的方式感到满意。

据了解,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2015年3月在青秀区刘圩镇建设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围绕着“种养循环”的理念来经营,建成全循环的生态养殖链条,构建了农户主动收集、企业统一收购、政府监督管理的发展模式,使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化肥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明显。

该示范区首期项目自2015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685万元建成饲草饲料加工储备区6500㎡,引进2条有机饲料生产线,并建立由群众自发组成的秸秆收集运输体系。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时,村民以种植甘蔗和稻谷等传统作物为主,所以很多人外出打工,造成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现在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家门口务工,减少了村里留守儿童的比例。”刘圩镇谭村妇女主任谭玉美告诉记者。

3 产业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增收

“刚开始来到谭村的时候,村民们都很热情,经常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吃饭,但是饭菜都比较简单。”伍关宗说,“当时动员村民的时候,我便向村民承诺,给我两年时间,我会改变这里,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

在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伍关宗在逐渐实施自己对村民的承诺。公司的劳务用工、工程建设等,只要是当地村民能做的,就让当地的村民做,把实惠留给了当地的村民,也从实际行动中参与到帮助困难户脱贫。“主要是考虑到对他们来说,给钱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关键还是得帮他们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在农民工劳务费用结算上,伍关宗也做到现做现结,绝不拖欠。目前,仅谭村在该示范区务工的村民就有100多人。

2016年,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销售额约1.3亿元,盈利1500万元,劳务结算700万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如果我对村民的承诺都兑现不了,企业也不会有长远发展。”伍关宗说。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的3个肉牛养殖基地,除谭村外,还覆盖了那度、那床等2个贫困村54户贫困户。贫困户以认养肉牛、种植牧草、养殖场日常管理等多种方式参加肉牛养殖产业,与公司签订3年协议,每年年底可获得4000元分红。此外,公司还以信贷入股的方式,每户贫困户将申请小额信贷获得的5万元投入公司,每年都可获得4000元的分红。

4 将秸秆和粪肥资源变废为宝

据介绍,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主导产业为肉牛的繁育养殖,肉品深加工销售,牧草种植,非粮秸秆饲料以及有机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项目以秸秆、粪便开发利用与生态种养业有机衔接。

“以前秸秆不是被丢弃就是焚烧处理,现在回收秸秆成了村民创收的工作之一。”谭玉美说,村民每割1吨牧草收入75元,平均每人每天能割2吨,回收秸秆也会得到一定的收入。另外,还有部分有条件的村民,承包了山地自种自收牧草,卖给公司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直接推动了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牧草种植、农户养牛等,使农作物秸秆和粪肥资源变废为宝,改变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还直接促进了秸秆运输和生产加工等的就业与用工。项目投产以来,累计收购和加工木薯、玉米、甘蔗叶等废弃农作物秸秆原料1.15万吨,加工制成生物秸秆饲料1万吨,销售价350元/吨,产值350万元。此外,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项目运营以来,提供固定工作岗位10个,临时用工数600人次;运输费平均为20元/吨,生产加工人工费为60元/吨,合计92.0万元,人均增收1025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