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青秀区:用百年时间酝酿陈年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6-30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黄骏 |责任编辑: 沈晔

上甘坡的百年女子学堂保存完好。  记者 黄 骏 文/图

建于清末民初的上甘学堂,青苔石板巷道幽深清静,古朴的天井庭院式青砖瓦房……近日,记者来到青秀区南阳镇新楼村上甘坡的古民居群,探寻此地留下的人文故事。上甘坡位于南阳镇南面。南阳镇一共有13个山头,上甘古村就坐落在叫做“殿岭”的山坡上。上甘古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繁衍生息了二十三代人。

在“美丽青秀·宜居乡村”活动中,青秀区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建设思路,加强传统村落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今后,还将打造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聚集区、精品线路。

百年女子学堂见证时代变迁

走进上甘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具有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村里人称为“女子学堂”。村民介绍,女子学堂建立的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的“废科举,兴学堂”,具体建于哪一年却没有记载。如今上甘村里许多年逾古稀的老人,无论男女,都是这所学堂的学生。

现年86岁的施桂香老人曾是该学堂的学生之一,她向记者诉说了学堂的故事:在旧时代,由于落后的封建观念,女人都不识字,也没有自己的真正名字,都是以“某氏”称呼。当时上甘有一位叫陆善猷的乡绅,回到家乡看到这样的情况,认为女孩也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便号召嫁入本村的妇女统一按其丈夫辈分起名,还组织她们念书。之后,陆善猷还带头捐出钱财,筹建私塾,让每家的女孩都能读书识字。陆善猷的做法得到了村民的赞赏,大家也纷纷捐钱,女子学堂便由此而来。

“当时老师用毛笔教写字,我就跟着写。对于当时的女孩子来说,能读书识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话刚说完,施桂香老人便拿起毛笔和纸,写下自己的名字给记者看。

女子学堂长约35米,宽约15米,外观是白色的,长面正中为两层的木板楼,宽面两侧配有厢房,基础及门窗框均选用当地特有砂岩条石为材料。屋顶设计及外观都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但学堂教学楼正面的门窗、廊坊及大门构造却是西方建设风格,这是一座中西风格合并的建筑物,斑驳的墙面好似在述说上甘的沧桑变化。

“民国时期,女子学堂被用作当地小学教室,无论男孩女孩,都在这里读书,我也是其中一个。”88岁的陆必冕老人回忆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学堂不再只有女孩,当时学堂虽然不限制性别,但实行男女分班。“我8岁进的学校,当时有4个班,一个班10至20个学生,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跟读跟写。”

“在第三次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当时需要,学校迁至别处,女子学堂便成了村里的‘土改指挥部’,晚上也是工作人员休息的宿舍。”村民陆耀常指着学堂一楼大厅里横躺着的一根长约5米、直径约1米的树桩介绍,“随着土地改革的结束,这里变成了一所榨油坊,这根大树桩就是当时榨油用的工具。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楼变成了村里重大活动的集中点,平时也是村里青年男女跳舞唱歌的娱乐场地。”

如今,为了保护好村里的古民居群,这栋建筑的二楼建起了村史室,保留了村民捐赠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等,一楼则计划建成老人幸福之家。陆耀常说:“可以说,这所女子学堂见证了近一百年来的时代变迁。”

百年古民居诉说古老故事

沿着青苔石板巷道,深入上甘村,能看到一座座古朴的青砖瓦房依山而建。房子紧贴山势起伏,高低错落,无序却自然,变化中统一,犹如天工造物。

上甘坡古民居是由上而下向的五条轴线上的建筑组群组合而成,各轴线上的建筑组群坐南向北,相互并联,间以巷道,天井庭院式布局,整个古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约40亩。现保存31座老宅,其中天井庭院式25座,徽派式3座,半楼居式3座,共300多间房子。

记者走近观察,发现古民居单体多是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均带有穿斗木梁架的前廊,青石雕饰柱础,后墙一般挖有窥孔或枪眼作为防御防盗设施。部分老宅具有中国壮族、汉族以及西方三种风格的结构特征,同时又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岭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比如大门口的趟栊门、院子中的天井、堂屋上的神台、瓦檐下的滴水檐等。

陆耀常介绍,相传始建于明朝的上甘古村的先祖陆氏,由现钦州市灵山县陆屋村迁至上甘附近暂居,陆氏先祖放牛吃草到“殿岭”一带,耕牛就不愿挪步了,都围在一块形似牛儿的大石头边。耕牛的反常行为引起了陆氏先祖的注意,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此处景色奇丽,水草繁茂,气候宜人,认为这是祖宗指引他们搬来落地生根的风水宝地,于是迁来此定居。至今已有300多年之久,生活在此的陆氏族人已繁衍生息了二十三代人。

上甘坡民居群在布局、形式、装饰和用材等方面,堪称南阳镇周边乡村古民居较为典型的古建筑群,工艺较为考究,在偏僻山村的文物建筑中少见。记者随后来到刚才提到的陆善遒的旧居,与本地常见民居相比,陆善遒旧居多了一圈外围套屋,形成独特的大屋套小屋的双层合院风格。

陆必冕是陆善遒的后人。陆必冕老人说,以前家里人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家族成员增多以及年轻人外出工作,后辈也陆续分家。“虽然早已分家,但较好地传承了和睦共处的大屋精神。每至年关,子孙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赶回大屋,共吃团圆饭,其乐融融。”

青秀区南阳镇新楼村党支部书记黎日生表示,上甘坡的一座座青砖瓦房不仅是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更对研究其民居的建筑特点、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美丽青秀·宜居乡村”活动中,青秀区因地制宜地确定乡村建设思路,加强传统村落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村民利用原有的老房子进行修缮,沿袭其原有风格,以凸显乡土特色,留住乡愁。今后,还将打造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和精品线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