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人大代表关注南宁旅游发展 如何保护湿地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18-01-15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 彭媛媛 赵金玲 陈蕾 |责任编辑: 刘静
森林生态旅游须加强品牌建设

  游人在大明山森林景区游览观光(资料图)  记者 赖有光  摄

  在广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组数据显示,至2020年,力争森林旅游景区达350处以上,到“十三五”末期,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5%。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推进环首府生态旅游圈、环大明山生态旅游圈、南宁东盟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这些举措都为南宁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

  会议期间,关于如何更好发展南宁市森林生态旅游成为部分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有代表联名提出建议,要充分合理利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树标杆,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专业旅游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南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南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市民熟悉的有大明山、龙虎山、良凤江、九龙瀑布等森林公园及遍布南宁市辖区的湿地。近年来,南宁林业和旅游部门也就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在2016年,广西林业“十三五”规划印发,其中提到要重点实施环绿城南宁森林旅游圈建设项目和森林旅游“510”工程;2017年9月“环绿城南宁森林旅游圈”第三次推进会在南宁召开;2017年10月,广西林业产业重大项目之广西高峰森林公园·森林特色小镇启动会在高峰林场界牌分场举行;2017东博会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于11月在南宁举行,展会首次设立森林生态旅游合作展区。

  特别是近期重点打造环首府森林生态旅游圈,整合南宁市城郊范围内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健康养生需求。

  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出现瓶颈

  南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机制不活、经营管理粗放、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人才不足等。

  比如,在采访中有市民表示,一些已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大多停留在观光游览阶段,尽管景区有着非常好的生态资源,景区内的服务有些滞后。

  个别景区还存在开发与保护冲突。市民陈女士说,森林生态景区主要就是去看看景点,而景点开发也比较匮乏和单一,市民也希望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适当规划和开发一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些生态景区的开发者坦言,由于森林生态景区多数是属于自然保护区,一些旅游价值较高的资源往往都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对这类资源的开发并不可轻易地单方面去主动开发,作为景区开发者主要是针对相关部门制定的可执行的规划去开发建设。

  除此之外,开发者还表示,生态景区的建设离不开人员运营和管理,这需要具备相关旅游开发与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目前,由于大多数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较低,也难以吸引一些更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前来应聘就职。

  森林生态游需树立品牌标杆

  那么,如何解决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冲突带来的问题?在会议期间,兴宁区代表团代表董俊荣等提出了关于做大做强南宁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建议。

  代表们表示,在国家有关政策与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严格遵守办事流程的前提下,做一些有利于旅游开发的适当调整,比如针对生态旅游区范围、土地性质等,使生态旅游区内有价值的资源能充分得到开发利用,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发展。

  也有代表提出,森林生态景区的发展还需要完善产品体系,加强品牌建设。根据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结合南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比如,森林休闲游、森林探险游、森林避暑游、森林体育游、森林人家体验游、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游、森林生态养生游、湿地休闲度假游等,将森林生态开发与保护、森林景观游览、森林生态休闲、森林生态康体、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森林生态科普教育等融为一体。

   合理利用城郊生态游填补需求

  在目前南宁市现有的城郊旅游资源里,代表们期待如南宁十里花卉长廊、南宁台湾花卉产业园等比较完善的旅游资源能整合出更多精品观光游项目,满足市民到南宁近郊旅游,享受清新的空气、闲适安静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对于一些城郊型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有代表提出,可以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针对家庭、儿童、老人等不同消费人群,设计建设一系列满足假日及周末休闲需求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包括林下垂钓、林下露营、森林娱乐城、瓜果采摘、森林旅游纪念品手工DIY、“创意森林童话世界”等。

  同时,代表们也认为,应该加强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林业、旅游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合作,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开展以基层管理干部、森林生态旅游经营业主和一线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全面覆盖的培训网络。做好“优才引进”计划,从森林生态旅游发达地区引进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队伍,优化经营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记者 彭媛媛 赵金玲 陈蕾)

  如何更好保护和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相思湖公园风光秀美

  那考河湿地公园成为节假日市民出游的新选择

  如今,南宁市区的那考河、相思湖公园等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周末出游的新选择,这也是南宁市大力实施城市内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及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等工作取得的成效。

  不过,由于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滞后等原因,近两三年来南宁市湿地面积减少了6.4公顷。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对此,市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监督管理,打造南宁生态旅游新名片。

  成效

  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 臭水沟变美丽湿地公园

  碧波荡漾的湖边,偶尔几只野鸟掠过水面,惊起阵阵涟漪……这样优美的湿地风光,其实在南宁有不少。每到节假日和周末,南宁市区的那考河、相思湖公园等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出游的新选择,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

  记者了解到,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十二五”以来,南宁市大力实施城市内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及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等,促进湿地保护工作,全市湿地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经过整治和建设,一些城市内河变身湿地公园。如相思湖结合水城建设,经过8年左右的建设,变身湿地公园,成为市区中心为数不多的市民观赏游玩的一大生态景观园区。

  2015年,借助南宁市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的契机,那考河采用PPP模式,历经近两年时间的生态整治,由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2017年11月,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2017年12月,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南宁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据悉,湿地作为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扩大湿地面积,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

  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滞后 全市湿地减少6.4公顷

  尽管湿地生态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滞后、湿地受污染等原因,近两三年来,南宁市湿地面积减少了6.4公顷。

  今年的政协第十一届南宁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南宁市委员会关注了这一问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南宁市湿地生态保护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指出了目前南宁市湿地保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例如,南宁市湿地建设和保护工作涉及林业、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产畜牧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交叉,部门各自为政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湿地生态保护的合力有待提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

  同时,湿地保护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南宁市还没有制定湿地保护的相关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湿地管理执法存在薄弱环节, 湿地被乱占滥用和污染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约。部分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水质受到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

  此外,南宁市湿地保护科研开展不多,湿地保护与恢复利用先进技术比较缺乏,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如相思湖湿地公园虽然建成对外开放,但由于技术等原因,人工湿地种植的植物长势不好。

  市政协委员黄宁燕指出,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南宁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之后,在后续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建设资金缺口大,对湿地公园合理利用缺乏系统谋划,专业人才缺乏等。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未来将是南宁市的旅游名片之一,但目前市、县两级没有明确的关于西津湿地公园旅游定位,也缺乏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西津国家湿地公园。

  对策

  加强湿地保护立法监管 打造南宁生态游新名片

  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南宁的湿地旅游资源,打造南宁湿地旅游这张生态旅游新名片?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九三学社南宁市委员会建议

  1.加强湿地保护机构建设。强化林业主管部门的湿地保护综合协调职能,可在市林业和园林局下设二级局市湿地保护管理局,授予相关职能,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2.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监督管理。以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西湿地保护条例》等为依据,结合南宁市实际,尽快制订出台《南宁市湿地保护条例》,使南宁市的湿地保护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快实施湿地保护规划项目,继续推进城市内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及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一是加快实施湿地保护规划项目,扩大湿地公园、湿地小区面积;二是在2017年基本实现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续加强18条城市内河等的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排入河、湖、库、塘等湿地的工农业废水、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改善湿地水质,使受退化的湿地功能逐步得到恢复;三是加快推进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对邕江两岸进行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实现生态治水,提升邕江水自净能力,使百里邕江“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4.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联动响应的管护机制。由林业、水利、环保、农业、畜牧、国土、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擅自开垦围垦湿地、乱采乱挖、违规占用湿地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非法开垦、改变现状和用途的湿地全部清退,尽最大努力恢复滩涂湿地原貌,并使湿地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5.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利用技术研发。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引进、推广国内外湿地保护先进技术,提高全市湿地保护技术支撑能力。

  ●市政协委员黄宁燕建议

  要高起点高规格对西津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开发规划,将之打造成南宁市首个湿地科普馆,提高市民爱护环境的意识,助推生态环境建设。

  此外,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把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南宁市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着重在康体、养生、养老等方面招商引资,融入南宁市大健康产业圈。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将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为南宁生态旅游新名片。 (记者 黄颖/文 段柳健/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