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两年减贫19.8364万人 成绩单彰显南宁力量

发布时间: 2018-03-2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责任编辑: 刘静

邕宁区新江镇西瓜产业成了贫困群众致富新希望

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集体经济养蚕项目蓬勃发展

上林县琦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西燕镇岜独村合作养殖蛋鸡

上林县覃排社区现代化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产业扶贫,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社会帮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短短两年时间,我市取得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贫19.8364万人、贫困村摘帽205个的成绩。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面对这一目标,我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马不停蹄接力干,向那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勇往直前,砥砺前行!

读数据

“十三五”以来

205个

贫困村

2017年底,全市贫困村从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421个,减少为216个,共减少205个。

19.8364万人

2015年底,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0.6466万人,2016年全年减贫11.4702万人,2017年全年减贫8.3662万人,两年共减贫19.8364万人。

5.02%

2017年底,南宁市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6.64%下降到5.02%。

60%

2017年脱贫摘帽贫困村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60%以上。

75.3%

2017年,全市31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75.3%。

本报记者胡光磊整理

说成绩

众志成城拔穷根摘穷帽

——南宁市精准扶贫稳步推进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本报记者胡光磊

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家门,一片片产业基地生机勃勃,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一幅幅农村新貌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是南宁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成果。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要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这是南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要求,拔掉“穷”根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两年多来,南宁市以“农村脱贫,农民致富”为出发点,把贯彻中央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用好优势资源,深入实施“七个一批”“七大工程”,大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拔穷根、摘穷帽、奔小康”的目标指引着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位推动精准描绘脱贫蓝图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为此,全市上下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以非常决心行非常举措,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号角嘹亮。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指导下,南宁市深入调查、反复研究,结合全市实际出台了“1+10”配套方案,以《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依托,以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财政投入、企业帮扶、绩效考评、教育支持等10个方面为主体,提出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和“七大工程”的落实举措,用精准思维找准了脱贫路子。2017年,在多方征求意见后,我市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及特色产业扶贫规划等3个子规划,为脱贫攻坚描绘了蓝图。

针对贫困地区教师短缺难题,市委主要领导牵头联系了“美丽中国”公益教育项目,选派了54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上林、马山、隆安开展支教活动,充实提升了当地师资力量和水平。针对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困境,市委主要领导协调联系深圳海王集团,在我市实施健康扶贫项目,对因肝癌等10种疾病致贫的患者捐赠了价值2900万元的化疗药品,共有120多人受助,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还是深度贫困地区。面对坚中之坚,南宁市制定印发了《南宁市组织动员企业与深度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房地产、建筑、金融、加工工业、电商、农业等行业的61家企业与56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深度贫困乡镇结对帮扶,确保56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深度贫困乡镇在脱贫攻坚期间都有企业入驻,都有增收产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南宁市还选派了63名优秀干部到深度贫困地区“啃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扶贫干部扎根在基层一线、战斗在脱贫一线,成了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基层扶贫干部,全市上下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形成了上下贯通、层层落实的工作局面,形成了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狠抓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产业扶贫一直是南宁市的主攻方向。全市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原则,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功能,拓宽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渠道,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产业兴旺的落脚点,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2017年,我市所有的贫困村基本确定了3+1个特色产业,全市31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村民因地制宜引进了优秀蛋鸡民营企业,采用混合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蛋鸡养殖,规模达到10万羽。两年多来,岜独村群众用创新精神造就了岜独村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引来的“金凤凰”产出了“金蛋”。2017年,岜独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4.4万元。

因地制宜谋发展,是我市在培育扶贫产业过程中坚持的原则。基于对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充分利用,近年来,我市培育出了如生态旅游、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异地产业扶贫等一批有资源、有市场、有优势的特色产业项目,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产业,需要龙头带动。近年来,马山县乔利乡乔利社区以村民蒙有胜为首的几位经济能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合作社,流转了村民的零碎土地,建设起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带领贫困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通过打工赚钱、租金收入等方式,实现增收。

以土地入股,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的成功,是我市坚持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快速发展,成功实现脱贫的生动实践。

强化协作汇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中信国安社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到南宁市考察,希望挖掘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这个好消息令全市的贫困村第一书记激动不已。因为这意味着,本地的农产品将有机会销往北京,农民的增收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引进的全国知名企业,成为南宁市产业扶贫的新力量。

为下大力气给贫困村集体经济补“短板”,去年南宁市还举办了企业与贫困村产业扶贫洽谈对接会,动员280多家(次)企业与421个贫困村洽谈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达成帮扶合作意向共1758项。

在洽谈对接会的牵线搭桥下,广西晨康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宁燎旺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拍即合,决定在上林县三里镇东吴村开建一个黑猪养殖场,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东吴村有了产业,有了合作社,村民们可以到养殖场、菜地里打工赚钱,日子越过越好。

两次成功牵线,证明了“集中精力抓脱贫,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帮”并不是一句空话。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在市场化运作方式下,解决了产业扶贫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了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同时,通过完善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为脱贫致富注入了“活水”。

在粤桂扶贫协作的框架下,南宁市还与广东茂名市多次开展对接交流,并于去年12月21日举办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6个合作项目,涉及农业、旅游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物流等方面。通过优惠政策的落实,南宁市与茂名市建立了贫困村与企业的直达通道,使重点企业与贫困村“一企帮一村”“多企扶一村”的扶贫计划得以实现,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优秀企业、成熟产业、人才优势也进一步助推南宁市的脱贫攻坚工作。

看亮点

邕宁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邕宁区是2016年自治区计划脱贫摘帽的8个县区之一,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2016年邕宁区要实现城区和1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7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最终,对照贫困县区脱贫摘帽“九有一低于”标准,邕宁区全部达标,成为南宁市2016年度唯一的脱贫摘帽贫困县区。

脱贫攻坚帮扶合力形成

对口帮扶、定点帮扶、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村企共建等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极大地增强了扶贫开发力量。社会各界人士对扶贫事业关注度提高,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率先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在全区率先启用“南宁市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云平台”,研发手机APP,实现数据的实时查阅、分析、使用。在全国首创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将扶贫资金管理模块列入重要内容,初步实现扶贫资金“摸得清、来去明、管得住、利用好”。

粤桂协作有成果

广东省茂名市的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区分别对口帮扶我市上林、隆安、马山等3个贫困县。2017年广东省、茂名市无偿援助财政扶贫资金6420万元。据统计,我市2017年引进了协作地区企业78个、实施扶贫项目78个,覆盖我市12个县区,实际投资额60.4亿元,带动8259名贫困人口脱贫。

本报记者胡光磊整理

谈感受

我心中的脱贫成绩单

本报记者阮晓莹

扶贫路上有欢笑,有泪水,有难忘的瞬间,也有令人骄傲的成绩;有真诚的帮助,也有至深的体悟,让我们走近脱贫路上的那些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最动人

良庆区那陈镇七齐村2017年脱贫了,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在养殖合作社分红仪式上,贫困户们很激动,脸上的笑容和泪水让人动容;一个是坛更坡水泥村道通车的那天,村民们捧出自酿的米酒,放起鞭炮,开怀畅饮,把通车日当作最隆重的节日来庆祝,这一碗碗米酒,就是村民最质朴的心声和感谢。

——良庆区那陈镇党委副书记周毅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人勤春来早,忠党村的香米产业开始了新一年的谋划,村民们忙着签约加入合作社。今年我们村的香米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接下来将进行规模化种植,完成村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作为一名农技人员和奋战在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我最自豪的不是给村里带来了农业科技,而是为村里发展作出了详尽规划。两年时间,忠党村从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不足两亩、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到现在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香米产业,同时套种奶香型花甜糯玉米和柑橘,产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下一步,村里还将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旅融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

希望更多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2016年以来,邕宁区投入10.6亿元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了一大批扶贫惠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完善,扶贫特色产业覆盖面涵盖90%以上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同时创新帮扶工作机制,成立劳务输出互助协会、扶贫产业互助会,设立扶贫互助金、医疗保障金……

让扶贫资金到村到户精准,确保真脱贫。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觉得很自豪,接下来会继续奋斗在基层扶贫一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邕宁区扶贫开发和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朱昌宗

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我们企业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合作模式,助力大石山区的贫困户精准脱贫。我们企业开发的慧云作物管家托管种植服务模式,让贫困山区没有葡萄种植经验的农户也能种出高品质葡萄,种出的葡萄还在国内一线城市打开了销路。这样可以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获得劳作收入,还能收获土地租金,获得分红,从而有效实现脱贫致富。

——帮扶企业董事长王筱东  

学技术勤干活有收入日子好

我们家有3个劳动力,我务工收入平均每月有2000多元,大儿子打工也有收入,现在小儿子在学勾机驾驶,帮扶干部也帮忙物色就业岗位。2016年,我们家便顺利脱贫,去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2690元,这个收入在之前根本不敢想。学技术勤干活有收入日子好,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体会,谢谢政府,谢谢帮扶干部!

——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脱贫户卢永铭  

本版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