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探索扶贫路径 突破扶贫难点

发布时间: 2018-03-2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吴子贤 杨静 杨盛 |责任编辑: 刘静

驻村第一书记给村民讲解淮山种植技术。 (市扶贫办供图)

邕宁区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 杨静 摄

马山县里当扶贫安置点。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提示:

易地扶贫搬迁、特色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企业帮扶和粤桂协作、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两年来,我市各县区采取行之有效的扶贫“战术”,也是在实战中日益明晰的脱贫“路线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硬任务、硬责任,是歼灭战、攻坚战。全市上下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对照“路线图”,落实“军令状”,确保如期实现脱贫任务。

抓住产业扶贫 实现脱贫不返贫

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原则,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功能,扩大贫困村群众脱贫增收渠道,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在中和乡中和社区祥旦坡的邕宁区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丘陵起伏,低矮的香樟已绿满山头。这是广西与农共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和社区流转土地建立的,2017年被评为“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了全乡发展香樟种植2600亩。

走香樟产业新路子,当地党委和政府算好了三笔“明白账”:一是生态价值账。香樟具有生态修复、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功效,是淘汰速生桉后较好的替代产业。二是市场前景账。香樟树茎叶蒸馏提炼的芳樟醇、精油被誉为“液体黄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投入产出账。香樟种植管理粗放、技术要求低、生产周期短、成本回收快、社会经济效益好,能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目标。

香樟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实现增收,祥旦坡村民黄丽娟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以前为了避免丢荒田地,就免费给别人种甘蔗,自己则外出打工。现在有了土地租金收入,我回到基地打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除了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农户的收益还来自香樟树种植。种植香樟树,周期短、见效快、价值高,种植第二年可以采收枝叶,亩产枝叶2至3吨,第四年起每亩产枝叶4至6吨,每年采收枝叶一次,按每吨900元的价格保价回收,农户每亩年收入3600—5400元。

2018年,公司计划在邕宁区带动农户种植香樟树3万亩,未来5年,在南宁市带动农户种植香樟树30万亩。在基地内的芳樟醇提炼加工厂,2017年7月已经开工生产。中和乡还有个更美好的蓝图——打造“香樟小镇”。不久的将来,整个邕宁区将完成集粗油、深加工、终端产品于一体的香樟产业链布局。依托中和乡万亩香樟林,开发农家乐、养生保健、水上乐园等集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度假区。

只有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据了解,2017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约10.83亿元,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乡村旅游业和村集体经济。通过多次举办全市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对接会,组织200多家龙头企业与南宁市421个贫困村进行对接洽谈,签订产业帮扶合作意向1602项。同时,加大对深度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扶持力度,市政府投入财政补助资金6300万元,用于补助上林、马山、隆安3个县共56个深度贫困村的产业扶贫项目,每个村100万—150万元。

产业扶贫结硕果。2017年,各县区已分别确定了重点发展的2—5个特色产业、贫困村基本确定了3+1个特色产业,全市101个预脱贫摘帽贫困村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率已达到60%以上。产业扶贫工作带动25.03万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培育和引导1239个农民合作社、149个龙头企业参与了产业扶贫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 抓好民心工程

2月,春意盎然。马山县城荷花苑B区六楼,永州镇州圩村巴朋屯贫困户黄文天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我不用自己掏钱就能住上新房子,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黄文天高兴地对记者说。

黄文天的喜悦来源于马山县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力推进。他告诉记者,由于家庭贫困,原来6口人只能居住在山脚下的旧房子,房子有一半建在山坡上,一下雨,山上的积水就会漏到地基,房子随时有裂开的危险。自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工作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决定对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他和家人住上了既安全又温暖的新屋。

“易地扶贫搬迁是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民心工程,就算遇到困难,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克服,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马山县委书记唐咸兴的话掷地有声。

搬进新房的黄文天坦言,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县城里的小区,不仅环境好了,小孩上下学也更方便,以前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现在每个星期都可以回家。

这只是马山县攻坚克难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去年马山县全面完成里当、加方安置点建设,金钗、合作、板伏、苏博等4个安置点加快推进,建成安置房1711套、搬迁入住4022人,其中去库存房318套、安置1325人,更多的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

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仍是马山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八包”工作组的作用,深入项目点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人财物”保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高住房竣工率,争取6月前完成安置点安置房建设;加快摇号选房及交钥匙工作,做到月月有住房竣工、月月有摇号分房及搬迁入住,争取8月前完成21215人的交钥匙工作。

搬进来,住得下。马山县在完成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还加强各项目点道路、排水、排污、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贸市场、学校、医疗卫生、文体设施、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根据搬迁户的实际情况,马山县结合后续扶持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细做实,及时与搬迁群众签订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协议、就业创业培训协议,根据协议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合规合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对于依托县城、乡镇所在地及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利用移民产业资金入股农贸市场建设,有经商能力的搬迁农户优先租用铺面,按期分红。此外,通过与富士康合作、与苏博工业园区签订战略协议、与东西部对口协作单位电白区加强劳务协作、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等方式,确保每户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意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

此外,马山县还将做好2个县级试点示范点工作,同时要求每个乡镇各做好1至2个乡级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拆旧复垦或生态恢复工作进度。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切实抓好增减挂钩政策的落实,加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力度,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程。


筑牢基层堡垒 助推脱贫攻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是2016年整村推进的脱贫摘帽村,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如今的新平村,已从当年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幸福村。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平村坚持把支部规范化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树立党组织威信,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村民喜欢聚在村口大榕树底下聊天、议事,就开设“榕树根讲坛”,每月邀请第一书记、帮扶单位领导、镇包村干部以及村里的老党员宣传扶贫的政策,把全村党员集合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新平村严格执行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及时对党组织各项工作进行公开,实现重大事项公开透明。支部规范化建设搞起来后,党组织的威信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愿意跟着党组织搞发展,脱贫信心倍增。

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服务到哪里”的思路,新平村在条件成熟的养牛、养鸡、养鸭等产业链上组建成立了3个产业型党组织。同时,充分响应市委“先锋引领·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号召,把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坡干部。

新平村的党组织优势转化成了脱贫攻坚优势——在新平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成立了新平村村民合作社,全村885户农户全都加入了合作社。由村民合作社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并引进南宁市一家农业公司,由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经营种植金香柑,打造金香柑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走上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新平村党总支部由第一书记牵头,通过谈心谈话、晒家乡发展变化、描绘未来发展规划等多种方式,动员外出青年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在第一个返乡创业青年向见康的影响下,已经有26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成立奶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新平村是南宁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南宁坚持先锋引领,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出台了“先锋引领·脱贫攻坚”大行动的决定,以队伍建设、基础保障、组织覆盖、提档升级“四大行动”为抓手,2017至2020年,一年一个主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着力抓好脱贫攻坚队伍建设,以2016年县(区)、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为契机,注重选配在“四个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领导干部进入贫困县(区)、乡(镇)党政班子。2017年又圆满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批有思路有干劲敢担当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中。2017年还选派6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深度贫困地区一线历练。同时,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统筹安排每村每年10万元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经费。

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干部,推动形成脱贫攻坚严实作风。2017年以来,市本级举办脱贫攻坚各类专题培训班共计18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1.2万多人次。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随机督导、随机调研机制,市县乡各级督导组走遍全市421个贫困村,发现和督促整改各类问题70多件次。

脱贫路上党旗红。在如炽党旗的引领下,南宁市一定能交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精彩答卷。 本报记者杨静

深化扶贫协作 粤桂携手发展

2015年,上林县被确定为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试点县。

自此,上林县以国务院扶贫办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广东九江河清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管理、创业孵化服务工作,建立粤桂产业合作平台,坚持培育致富带头人与培育扶贫产业、引进广东优质高效产业与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推动特色扶贫产业加快发展。

为了提升致富带头人综合素质,上林县整合广东、广西两地师资力量,建立师资库,科学设置创业培训课程,形成粤桂协作培训的格局。

2015年以来,九江河清培训基地为上林县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303名。学员结束在广东的培训回到上林后,继续在县里建立的“1+N”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和创业服务。

苏达谋是2016年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学成后返乡创业,同年3月注册成立澄泰乡达谋生态种养生态合作社,发展山水牛养殖,打造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循环生态产业链。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800多亩,建成牛棚17个,总建设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养殖山水牛600头以上。合作社计划带动100户贫困户加入饲养山水牛,目前已签约吸收71户300人。

上林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服务中心负责人苏战略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建成高值渔、山水牛、生态循环农业、林果业、特色养殖等5个产业实训孵化基地,对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扶贫产业项目进行跟班式、体验式、观摩式的孵化培训,促进培训学员成功创业。通过粤桂协作教学培训,参训的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得到明显提升。

搭建平台、开展合作、出台政策……近年来,上林县联合广东佛山市农商会成立上林县农商会,开展两地产业扶贫合作,为入会的致富带头人提供项目策划、资金扶持和担保服务,帮助拓展销售市场。同时,与广东高州市签订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出台《高州—上林扶贫协作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广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上林脱贫攻坚工作,对经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

比如,对引进的形成一定规模的名、特、优农林牧渔品种,并且能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的,奖励5万元;对广东投资上林项目,当年到位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或500万美元以上,按到位资金的0.5%给予项目业主一次性奖励。成功签约投亿鼎上林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和上林县薯尖种植扶贫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亿元。

2018年1月,白圩镇赵坐村与广东河清四村签订了支部联建协议,未来几年,两个村的党支部将围绕高值渔养殖项目开展扶贫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了解党的政策,学习到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上林县在赵坐村的养殖基地建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据驻村第一书记李文翔介绍,这里是新时代农民学习知识、培训技能的地方。主要通过讲思想、讲政策、讲动力、讲技术,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赵坐村的养殖基地现在是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孵化基地,也是高州市—上林县扶贫协作产业综合示范点。

上林县把广东高值渔产业作为粤桂扶贫协作对接重点项目。由九江河清培训基地牵头,联合广东生生农业发展集团、九江达亿渔业有限公司等,成立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林县发展高值渔产业。这是粤桂深化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