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东盟经开区:绿色发展绘就宜居之城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18-05-1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责任编辑: 刘静

广西—东盟经开区加大公租房建设,为不少家庭解决了住房难题。 (广西—东盟经开区供图)

  本报记者 胡光磊

  夏天,出游正是好时节,南宁周边游十分火热。再过两个多月,待广西—东盟经开区万鲜葡萄园的1000亩葡萄成熟之时,将为市民增添可采摘可休闲的好去处。这是该开发区促进农旅结合、提升园区环境的一个缩影。

  业以人兴,城以人聚。如今,产业的快速发展关系着民生福祉的提升,广西—东盟经开区在规划与建设中将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经济增长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建设好山好水好人文、宜居宜业休闲生态型的开发区。

  服务职工

  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宜居,环境优美是关键。近年来,广西—东盟经开区以现有生态自然资源为依托,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注重产城融合、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环境。

  目前,该开发区有3个农业示范区,通过强化先进技术培训、加强产地监控和投入品监管等工作,力争在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原先农场职工的收入,还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广西—东盟经开区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依照打造“宜居宜业”开发区的理念,广西—东盟经开区在环境建设上的每一步都有所规划,这也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园区形象提供了可能。从去年开始,广西—东盟经开区加大了节能减排降碳力度,加快开发区环境改造升级,同时强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做好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项目准入管理,从源头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行业入园。

  服务侨民

  建设宜居的幸福港湾

  每当夜幕降临,在华侨城社区的广场上,有人跟着东南亚音乐翩翩起舞,有人在锻炼身体。“自从社区建成后,每周都和邻居们在广场上跳舞,比过去开心多了。”印尼归侨林庆忠说。

  2014年7月,为实行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和棚户区改造规划,开发区成立华侨城社区,现有人口8400多人,包括印尼、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归侨、侨眷近2000人。社区为居民提供安心、舒心、贴心、细心的服务,全力打造一个和谐的爱侨社区。如今,居家养老、儿童乐园以及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站在这里一应俱全,华侨城社区已成为归侨侨眷们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窗口”和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华侨城不仅是归侨侨眷安居乐业的归属地,也是广西—东盟经开区提升园区品位的有力抓手,现在的华侨城周边公园、车站、超市、银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完善,归侨侨眷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这里,人们安居乐业。开发区为中等偏下收入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解决住房问题。据统计,公租房累计实施保障2118户。在养老方面,开发区推进园区“医养结合”试点,新建的福利院、里建农村(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辖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将达78张。在华侨农场综合改革方面,年内棚户区改造开工648套,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完成2185套,其他类型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完成747套。

  近年来,随着教育园区建设的开启,广西—东盟经开区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好产业园区,做好“产城融合”这篇文章,顺应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新要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生态园区。

  服务企业

  打造企业创业筑梦之地

  产业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将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完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之地。

  在广西—东盟经开区强化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下,去年新进企业增多,在建企业干劲十足,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无限商机。

  2013年入驻广西—东盟经开区的广西壮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老吉凉茶生产项目,经过5年的发展,产能不断提高,实现了由“租”厂到“建”厂的转变。“开发区在服务企业方面既贴心又细心,无论我们有什么困难,各部门都能及时解决。”广西壮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时壮说。

  为了进一步服务好企业发展,广西—东盟经开区从现有入园企业负责人和高管中聘请14位招商顾问,探索“以商招商”新路径,激励部分企业精英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评估、宣传推介等工作,助力开发区招大引强和产业发展,这在南宁各县区、开发区的招商工作中尚属首创之举。

  2018年,广西—东盟经开区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有关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快兑现各项奖励、扶持、优惠政策,把对企业的支持做足、做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物流、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力促现有重点骨干企业扩产增效,发展良好的企业稳产达效,有发展潜力的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