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邕江首座大桥服务市民五十四载 亲历者述说背后点滴

发布时间: 2018-08-2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 陈蕾 |责任编辑: 沈晔

邕江大桥如今仍是市民往返江南江北的主要通道。记者段柳健摄

本报手绘百里秀美邕江长卷局部精彩呈现

打开QQ扫一扫邕江大桥,“动”起来

■候选地标名片

姓名:邕江大桥

年龄:54岁

家住:临江路1号邕江宾馆旁

特色:邕江上建设的第一座跨江大桥,被老南宁人亲切地称为“邕江一桥”

■候选地标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邕江大桥,是邕江桥梁中名副其实的老大哥。我出生于1964年,建成后结束了南宁市民过江只能坐轮渡的历史。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当时,从江北到江南因为隔着邕江,只能通过摆渡船通行。1964年,我出生了,全桥长394.6米。当年,我是邕江上唯一一座大桥,负责江南与江北的联络,到现在我还是江南片区进出朝阳广场一带的主要通道。

我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桥梁,具有特别的意义。由于我处于城市交通枢纽位置,建成后一直是连接南宁市江北与江南方便、快捷的过江大桥,每天人流量、车流量巨大,是南宁划时代的标志。虽然历经几十年风雨和运行重压,但我的桥身依然结实硬朗,不显老态。

之后的20多年,我一直在等候我的兄弟们出现,直到1988年,全长945米的中兴大桥建成,我才迎来我们家老二,老南宁因此管中兴大桥叫二桥。又过了好几年,我们家老三白沙大桥在1995年通车。紧随其后,老四清川大桥在1997年12月建成通车。

再往后,我的兄弟们密集出现,邕江之上,永和桥、葫芦鼎大桥、北大桥、桃源桥、凌铁大桥、南宁大桥、英华大桥、五象大桥、良庆大桥、蒲庙大桥、罗文大桥、青山大桥陆续建成通车,邕江上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市民跨越邕江两岸也越来越方便。

作为南宁邕江桥梁的老大,我的两岸是邕江边最早形成景观的区域,桥北的冬泳亭、古城墙、邕字碑,附近的邕江宾馆、民生广场、畅游阁,都是大家在邕江边流连忘返的景点,桥南的江滨公园更是周边群众游乐的热门景点。尤其是每年在我附近举办的冬泳活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我的兄弟们附近的江岸即将迎来大变身。北大桥下的旅游码头将在今年给南宁人带来邕江游船;白沙大桥下的滩涂早已一改曾经的脏乱差,变身为健身、休闲的江边绿带;英华大桥桥北的邕江最宽滩涂,变身江滨公园,不仅有休闲步道、景观和绿地,甚至还建了个足球场供人们健身娱乐。

今年下半年,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还会有新的变化。清川大桥至三岸大桥区间沿江两岸楼宇和桥梁建(构)物的灯光亮化工程计划在11月底完成。邕江沿岸249栋住宅小区临江楼宇、11个公共建筑、13栋商业及办公楼、15座桥梁等建(构)物进行灯光亮化及提升改造。到时候,我跟我的兄弟姐妹不仅白天飞跨邕江之上,还能在晚上给市民带来全新的夜景景观,展现我们的别样风姿。

邕江大桥建设亲历者忆往昔叹情怀,述说鲜为人知的点滴

机器不够人工手锄肩挑运土方汽车缺乏赶马车从石场拉材料

老人指着当年的相片给大家讲述邕江大桥的故事。记者宋延康摄

3张照片,拍摄地点同为南宁邕江大桥北岸桥头,时间跨度为1964年至2009年,照片凝固了悠悠岁月,也定格了这座见证南宁发展历史的“南宁第一桥”不同时期的美。

照片拍摄者名叫何国成,今年74岁,从报纸上获知本报重磅策划“手绘秀美邕江寻找最美地标”活动后,作为老一辈广西路桥人,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迫不及待地推荐和分享相伴了半个世纪的老朋友——邕江大桥。

1

南宁曾以水上运输为主

邕江大桥建设初期,南北两个桥台采取人工挖基,用人锄肩挑开挖和清运土方 

1964年7月14日,邕江大桥竣工通车前一天的景色 

“在我们老一辈人心目中,邕江之美不仅是眼下的‘现实美’,还有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往昔美’。邕江大桥可以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在何国成的青葱岁月里,邕江大桥是他永远难忘的珍贵回忆。

1963年,何国成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路桥工程宣传员,工作地点位于邕江大桥建设工地,主要负责广播以及钢版刻写和出版油印工地宣传报。

彼时,伴江而居的南宁百姓仍延续着舟楫过渡的方式往返于邕江两岸,水上运输更是南宁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河面宽敞,水流平缓的邕江带动了水路交通的发达,各个渡口码头总是一派繁忙景象。

尽管水运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商贸的兴旺,但却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脚步,建设跨江大桥可谓迫在眉睫。邕江大桥选址位于南宁市中心轴线位置的冬泳亭旁,建成后必将极大方便南北市区的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邕江大桥曾停建近3年,后于1963年3月复工。邕江大桥不仅是南宁首座也是广西首座跨江公路大桥,更是我国最早的一座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城市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当时,承担续建任务的是交通厅公路工程大队,配备的机械装备十分有限,加上工程大队此前只修建过几座小桥,技术力量和施工经验更是薄弱,修建邕江大桥自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

修建大桥依靠手锄肩挑

从1963年3月邕江大桥复工至1964年7月竣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何国成以工地旁的简易住所为家,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还有简单的广播设备、一台老式留声机和一部传统相机,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每天上午8时,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总会准时响起何国成播报新闻的声音,从工程进展、先进事迹,到工地里举办的劳动竞赛等,他总在实时传递着工地里的大事小事。何国成也见证了无数个日夜,大桥建设者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由于大桥拱桥采取我国传统建桥方式“满堂红”排架搭建,既费时费力又需要大量木材,但工地仅有几辆汽车、一辆吊车和少量拌和机、抽水机、手摇卷绞机等简陋机具,大量工作只能使用手推铁斗车、锄铲、泥箕、扁担之类的原始工具。

尤其是在大桥南北两个桥台挖基期间,全部采用人工手锄肩挑开挖和清运土方。令何国成深受感动的是,大桥建设得到了南宁百姓的大力支援,由于缺少汽车,当时的市马车社组织全部马车到邕武方向石场运输石料,不少船民自觉将船只投入河沙卵石运送的工作中,市机关干部职工主动利用周末进行义务劳动……

3

新桥飞架难忘“第一桥”

2009年大桥整体修缮后焕然一新,夜间桥身宛如一条金光闪耀的飞龙飞越邕江 

1964年7月14日,在邕江大桥竣工通车的前一天,站在北岸桥头的何国成举起相机,满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按下快门键,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刻。

随着南宁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南宁修建的跨江大桥越来越多,甚至在2013年至2017年,短短5年时间内便开通了凌铁大桥、五象大桥、英华大桥、青山大桥等6座大桥,一座一座横跨邕江两岸的桥梁,拉近了新旧城区的时空距离,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动力。

南宁桥梁建筑的巨大跨越,折射出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经岁月变迁的邕江大桥,如同最忠实的守护者,任凭时光留下层层痕迹,依然默默地架起两岸繁华。

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何国成始终将造型质朴、坚固实用的邕江大桥记挂于心,有时还会特意搭乘途经邕江大桥的公交车,遥想建桥时周边的荒凉,感叹日新月异的两岸景致。

斟酌再三,何国成提笔写下对邕江大桥的赞美之词,以期表达老一辈南宁人,特别是路桥人对这座大桥的眷眷深情:

上世纪60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就了它坚韧不拔雄伟结实的身躯。

“冬泳亭”旁绿叶红花清风灿霞的簇拥,见证了一代伟人横渡邕江的伟大气魄。

历经半个多世纪风吹雨打电击雷掣洪水袭击,它依旧雄姿英发风华不减。

雄居广西首府中心轴线之上,每日迎来送往车水马龙。

穿越54年时空同一地点的3幅照片,无可置疑地证实了它是百里邕江的中流砥柱,南宁人民心目中永远的最美地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