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8-11-12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杨静 杨盛 |责任编辑: 沈晔

覃唯嘉(左)和贫困户查看辣木种植情况。 (李敏生 摄)

范小明(左二)与村民探讨水井建设。 (黄初艺 摄)

秦培钊(右)指导村民种植水稻。 (陆斡镇供图)

杨修凯与农户进行金香桔果苗育苗。 (新平村供图)

汗水湿透衣背、泥水染黄裤脚、来去风尘仆仆……在扶贫一线,他们留下了奔波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他们就是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啃下脱贫攻坚战这块“硬骨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也在第一书记。

自2015年9月底以来,我市共精准选派了421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其中央企选派1人,自治区单位选派67人,市级选派353人,实现全市贫困村由市级以上单位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使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战排头兵。

选得精、用得准,扶贫靶向更明确

在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一提到第一书记秦培钊,村民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钦佩和感激之情,大家称他为“泥腿子书记”,因为他把村里的“白谷子”变成了“金灿米”。

忠党村背靠武鸣忠党水库,水利资源丰富,农田旱地地势平坦,水利主干渠畅通,在发展规模农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技术指导和产业引导,农业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秦培钊是由南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选派,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指导的农技师,有着丰富的农业工作经验。到村后,他因地制宜,发挥所长,组织成立了忠党村长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香米产业。他一有空就跑到田间地头,挽起裤腿,蹚进水田,察看墒情,与种植户一起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他任凭风吹日晒,矢志不移,一心一意打造绿色、有机、富硒的“长古香”品牌香米。

“咱村的‘泥腿子书记’蹚进水田是农民,站上田埂是专家,懂农活、点子灵,比咱还会种田!”就连种田大户李运安也心服口服。就这样,秦培钊带领着村民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稻香路”。

2015年9月底以来,我市共精准选派了421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带领群众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所驻贫困村到2020年如期脱贫。

怎样才能让第一书记发挥最大作用?精准选派尤为关键。

在安排任职时,我市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把善于沟通协调的队员安排到最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村;把能讲群众语言、善做群众工作的队员安排到矛盾比较集中的村;把工作有思路、能抓产业的队员安排到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队员个人和其所在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到“因村选人、因人定村”。

选得精,用得准,人村相宜,提升了第一书记岗位匹配度,扶贫的“靶向”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

拔穷根、播富种,成为村民主心骨

一年多来,第一书记拔穷根、播富种,真正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变成检验自己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隆安县都结乡念谭村第一书记范小明第一次看到村民的水柜就流泪了——由于长时间静止贮存,水柜里的水绿油油的,有的甚至还漂浮着死老鼠。因为村民长期饮用“等天水”,以及人畜混居的原生态生活,疾病成了村里致贫的穷根。

范小明不等不靠,自己找来一支钻井队挖井。钻井队挖了几个月也没有见到一滴水,想要放弃的时候,范小明硬是说服钻井队的老板留下来继续钻井。终于,在第三口井钻到72米时,井水喷涌而出,让村民彻底告别靠水柜饮水的日子,用上了干净的地下水。

在扶贫路上,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村也是“空架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这是众多第一书记的共识。争项目、育产业,第一书记想方设法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

“要带领群众脱贫,第一书记心里要有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路、一本明白账,既要有‘短平快’的项目,让贫困户快速脱贫,又要谋长远,有中长期的产业支撑,让脱贫有后续动力。”这是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第一书记杨修凯的扶贫经。在发展“短平快”项目方面,她带领村民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扩大甘蔗和水稻种植面积;在中长期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多方联系,引进广西凯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新平村金柑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左右,用地约2000亩种植金香柑。

在江南区江西镇同良村,第一书记彭敏为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落户,组织了好几场村委与意向企业家的座谈会。最终,南宁市新世丰农业科技公司生猪养殖基地成功落户。项目落户后,彭敏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协助公司与村民一起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并发挥后盾单位的优势资源,帮助公司办理用地审批,最终公司以每年每亩1200元流转村民土地500亩用于建设现代化无菌牡猪养殖基地。今年以来,该基地已为周边村民提供优质猪苗达1200多头,并固定为同良村100多户蔬菜种植户免费提供优质农家肥,吸纳25户贫困户到生猪养殖基地工作。

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培养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第一书记真正成了村民信赖的“顶梁柱”“主心骨”。

重管理、送关爱,确保扶贫有实效

驻村那年,杨泽云是47岁。如今已52岁的她,依然是镇龙乡六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杨泽云圆满结束第一书记的任期。两年的真情努力与付出,换回的是村民的深深不舍和感激,六谢村群众向乡政府、派驻单位提出了留住她的请求。面对深山群众的热切期盼,杨泽云毅然决然留了下来。“还有几座桥没修好,现在进村的路还是泥水路,我得留下继续做。”杨泽云说。到2016年3月,她又结束了第一书记的一届任期,村民更舍不得她离开,村民及乡党委政府再一次极力说服她继续留下来。面对挽留,她毅然要求组织让她继续担任第三届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在扶贫一线,涌现了许多像杨泽云这样倾情扶贫的第一书记。

为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我市从加强教育培训、切实关心关爱、完善管理办法、加大专项督查等方面下工夫。

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第一书记履职能力。多次组织全市421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以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增强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利用政策推动精准扶贫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切实关心关爱,激发第一书记工作动力。市财政统一落实第一书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提高驻村工作补助。将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补助从2015年的15元/天提高到60元/天,并落实了工作期间每月3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派驻单位严格按照差旅费有关规定,对因工作需要往返市内的交通费给予报销。通过完善各种保障,激发第一书记心入基层。

加大专项督查通报力度。去年,市组织保障专责小组共8次对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开展督查暗访,涉及12个县(区)、75个乡镇、159个贫困村,发现和落实整改问题30多个。

如今,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与贫困村融为一体,扎根广袤无垠的农村,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驻村日记

一枝一叶总关情

“只要群众能脱贫,走上小康路,我们的付出又算什么呢?”翻开一本本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日记,我们可以看到,驻村第一书记们将脱贫大事当家事,把贫困户当家人,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他们协调项目、整修道路、发展产业,给贫困村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

重培训提升技术授技能

提升种养技术,就近就业才是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的最好选择。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依据实际情况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这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摘自武鸣区双桥镇造庆村第一书记邓慧苹驻村日记

从毫无章法,到科学种植,到柑橘产业成为村级特色产业,造庆村的变化在邓慧苹的日记中有迹可循。

自驻村以来,邓慧苹心里无时无刻不心系贫困户。在她的引导下,造庆村将4000亩土地流转给广西荣顾天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观光农业,目前,该公司已建成3000余亩柑橘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就近打工”帮助农户增收480万元,其中13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就业合同。在村委的积极引导与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造庆村村民累计种植柑橘600余亩,柑橘已成为该村村级特色产业。

有条件的贫困户可以通过种植柑橘实现脱贫,没有条件的呢?造庆村的71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51户,邓慧苹明白,要想让这类贫困户脱贫需要选择劳动强度小、“短平快”的产业。经过调查了解,邓慧苹决定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动员这些农户发展养殖业。

2016年5月5日,“武鸣区双桥镇造庆村2016年科技扶贫养殖技术培训班”在村委三楼农民学校举办,来自造庆村10个生产小组的生猪养殖户和肉鸭养殖示范户共5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专家就生猪饲养管理、提高母猪受胎率、家禽养殖“公司+农户”模式等内容进行授课。邓慧苹说:“扶贫路上,任何一户贫困户都不能掉队。让每个贫困户掌握一门生存技能是我努力的方向。”

干产业强弱双拼谋发展

今天,南宁市西乡塘区硒游记辣木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有了龙头企业的加入和南宁农工商集团的帮助,我们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摘自西乡塘区坛洛镇那坛村第一书记覃唯嘉驻村日记

从去年4月开始,西乡塘区坛洛镇那坛村兴起了一股种植印度辣木的热潮,在近3个月里,全村共种植辣木170亩,至今已发展到了200亩,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辣木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如何?为何受到那坛村民的青睐?从覃唯嘉的驻村日记里,可以看到端倪。

那坛村是距离坛洛镇镇区最近的一个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2户共228人。“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是生产力的低下,是产业发展的滞后,是生产设备的落后。”第一书记覃唯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在他看来,扶贫不能“摊大饼”“撒大网”,要因地制宜,寻找合适的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我们梳理出因病、因学、因残、缺资金、缺土地等致贫原因,然后分类施策,确定全村的脱贫思路。”覃唯嘉认为,要脱贫不能坐等“输血”,“走出去”引产业才是那坛村的唯一出路。

经过多方了解,覃唯嘉将目光锁定在了辣木上,在里建的辣木基地里,他看到了那坛村的脱贫希望。很快,那坛村与辣木基地达成了合作意向。

覃唯嘉告诉记者,村里因类施策,鼓励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拼凑”合作,制订了辣木种植产业方案:有能力、有意愿但缺资金的贫困户,由贫困户出土地和管理、非贫困户出资金,收益五五分成;没有劳动力且缺资金的贫困户,由贫困户出土地,贫困户亲戚负责管理,非贫困户出资金,收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三七分成。

目前,那坛村近半的贫困户参与到辣木种植中。“村里有了产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脱贫也更有信心了。”当地贫困户说。

“以什么样的方式种植?销路渠道如何?谁是带头人?”这些问题又成了覃唯嘉思考的新问题。经过村“两委”和各坡队长的商议,坛恩坡和那排坡的队长牵头成立了南宁市西乡塘区硒游记辣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里建辣木基地进行合作,今后所得收入将用来解决村里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抓党建精准脱贫显活力

党建扶贫工作要结合群众内心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每一件贴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做好,就会收获一份信任,收获一份扶贫攻坚的力量。

——摘自上林县西燕镇侯面村第一书记张轰烈驻村日记

抓党建,让农村基层稳下来;促帮扶,让困难群众站起来;抓发展,让村民富起来……从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天起,上林县西燕镇侯面村第一书记张轰烈就一头扎进村民家中,倾心交流、收集民意,并据此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如今,张轰烈正带领全村104户村民努力走在脱贫路上。

2015年10月,张轰烈到侯面村报到。经过了解后,他暗下决心,做好扶贫工作要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轰烈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驻村的日子里,张轰烈多次召集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讲解,鼓励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产业,对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同时,发挥好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积极推广“党员+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改过去传统陈旧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

用张轰烈的话说:“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为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张轰烈引导村里成立了以党员带头、贫困户为主的侯面村养鸡专业合作社,打造“四面帮扶”生态鸡养殖基地,即在自治区国税局、上林县组织部、南宁市计生协会和县扶贫办等4个单位的帮扶下,以侯面村养鸡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党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侯面村拉香生态鸡养殖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