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邕江文物保护工程接近尾声 缸瓦窑窑址将修缮一新

发布时间: 2018-11-21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作者: 陈蕾 廖妍 赖有光 |责任编辑: 刘静

缸瓦窑古窑址效果图(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供图)

保存至今的缸瓦窑窑址

红八军烈士林景云故居正在修缮

贝丘遗址的贝丘文化墙

位于邕江岸边的豹子头遗址

  1989年7月,南宁市文物部门在邕江两岸的五处岭坡发现了一批打制石器散布点,采集到一批以砾石为原料打制而成的石器。这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邕江就哺育着古人类,开启了南宁的早期历史,并将形成的独特文化传承下来。

  2018年的今天,邕江两岸日新月异。记者于日前实地探访了位于邕江沿岸的缸瓦窑窑址和林景云故居,寻访久远的记忆。随着邕江两岸文物保护工程接近尾声,它们的故事也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古窑址牵出深厚情感

  在五象新区良堤路与博艺路之间,有一处特别的工地,与周围的高楼相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这里,3棵原生的百年小叶榕恣意生长,繁茂的枝叶下,一座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缸瓦窑静静守候着时光。

  尽管古窑的窑头和窑尾烟通已毁,现仅存长约53米、宽约4米的一段,不过对于缸瓦窑村居民黄宝珠而言,这古窑就像珍贵的老伙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缸瓦窑村人。

  缸瓦窑村,曾是个以制作缸瓦为营生的村庄,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该地域土质适合烧制优质陶器,加上邕江带来的水运便利,在鼎盛时期,村里有大大小小20多条窑,各类缸瓦制品从村边码头沿着邕江销往四面八方。

  “以前买不起砖砌房子,大家就以缸代瓦,将烧制瓦缸时的废次品作为修建房屋的原材料。”在黄宝珠的儿时记忆里,陶瓦墙的缝隙间窜出的小草和野花装点着别致的院落,一间间瓦缸屋成为孩子们玩耍嬉戏的乐园。令孩子们兴奋不已的还有传统庆典,香火龙。

  早年为求烧制的陶制品能达到预期效果,缸瓦窑村村民们会在点火烧窑前进行祭拜活动,以祈祷龙神保佑烧陶成功,而后慢慢发展成为一项祈求平安吉祥,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

  保护工程延续历史文脉

  缸瓦窑村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制陶史和民间习俗,光荣的革命历史同样让缸瓦窑村人津津乐道。黄宝珠的外公林景云是龙州起义红八军烈士,他的故居一直被村民们细心维护着。

  这座修建于清末的建筑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由前、后进和天井构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那凝结着岁月的青砖青瓦,还有屋檐两侧精美的雀替雕花,无不诠释着古朴之美。2009年,该故居被登记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是南宁市区红色文物点之一。

  时过境迁,延续了300多年陶瓷生产的缸瓦窑村在城市发展变迁中逐渐停滞。“我们希望尽可能为后人留下可以纪念的东西,至少让他们知道缸瓦窑村的过去。”黄宝珠如是说。

  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今年8月,邕江两岸文物保护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方案获批,对邕江沿岸的六个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本体维修、遗址保护和周边景观绿化。

  让黄宝珠感到欣慰的是,保护工程共有三个新时期贝丘文化遗址、两个窑址类遗址和一个红色革命遗址,其中便包括了位于缸瓦窑村的缸瓦窑古窑址和林景云故居。

  预计12月初全部完工

  邕江流域的文物古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南宁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料显示,自1989年第一次发现打制石器以来,南宁市文物部门相继在邕江两岸发现数十处新时期时代贝丘遗址,说明邕江这一水源是南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南宁文化的源头。

  记者从南宁市文化新闻广电局文物科了解到,此次文物保护工程主要通过对遗址生态环境恢复性建设,结合陈列展厅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创造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休闲环境,达到历史文脉的延续、共鸣和发展。

  据介绍,文物保护工程并非简单的维修改造,必须以“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区域系统保护、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例如在维修林景云故居时,由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组建的专业施工队伍对建筑各艺术构件的图案和式样进行了周密详细的调查,确保建筑与原貌一致。

  在维修过程中,施工队伍除了必须使用原来的建筑材料和原来的工艺技术,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要经过前期试验,确保有效且对文物古迹不会造成损害,就连普通的胶合剂也要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

  截至目前,豹子头遗址、石船头遗址、灰窑田遗址和三岸明代窑址已基本完工,预计12月初,缸瓦窑窑址和林景云故居也将“焕然一新”,今后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研究历史,广大民众了解南宁文化的重要基地。(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赖有光 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