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村史馆小记

发布时间: 2018-11-28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杨静 覃捷 |责任编辑: 刘静

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村民们的集体回忆。图为坛里坡村史馆一角。  (覃捷 摄)

  村史馆无疑是传承历史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是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高地。近年来,南宁市掀起了建设村史馆的热潮。在邕宁区百济镇红星村坛里坡,一幢于上个世纪60年代建设的红砖青瓦知青楼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光彩,坛里坡的村史馆就设在这里。

  “留住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精神家园。”红星村副支书阮大鹏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和展现一些既有历史又有本村特色文化底蕴的物件,村史馆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的。”

  2016年,坛里坡开始筹备建设村史馆,村民们纷纷自发捐献出家里的老物件,积极为村史馆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村史馆内每一件物什,都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个个生动的“坛里故事”,成为坛里坡历史的缩影。

  村史馆里有一件老物件特别引人注意,那是制作生榨米粉的木质工具,虽然已经十分老旧,甚至边缘上还有许多破损的地方,但还可以继续使用,这是55岁的村民阮大豪捐献的。生榨米粉是邕宁特有的美食,一直以来受到邕宁人的喜爱,这个老物件除了独具地域色彩,还有一个温暖的亲情故事。阮大豪说:“这是我曾祖父用木头制作的,因为是手工做的,所以出来的粉粗细不均,但却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东西。小时候家里穷,只有极少部分吃不完的陈米才能拿来做成米浆,用来榨粉。我特别爱吃榨粉,在每年稻谷收获的时候,我的奶奶都会偷偷留下一些米,等到家里没人的时候就做成榨粉给我吃,那个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想吃榨粉已经不需要自己制作了,那个榨粉的工具也就没有人再使用过。但每次看到这个工具,阮大豪都会想起他的奶奶,怀念那份亲情的温暖。

  一扇老旧的雕花木窗、一架老式织布机、一个老旧簸箕、一口老酸菜坛子……这些老物件,把坛里坡的历史和传承进行梳理、归纳、提升、展现,成了坛里坡村民的集体回忆。

  如今,在闲暇时间,村民喜欢到村史馆走一走、看一看,在他们的眼中,这里是抚今追昔凝气聚魂的空间,老一辈村民在这里追忆尘封的历史往事,年青一代的村民从中了解先人的劳作与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外出务工多年的阮大回第一次走进村史馆就驻足许久。“这个挑稻谷的扁担和竹编的虾笼,都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玩过的,真的十分怀念。”阮大回说。

  对于坛里坡来说,好山好水的美丽生态是乡愁,独具地域特色的美食是乡愁,传统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是乡愁,村史馆的建设也是乡愁。精心留住它们,就是守住了坛里坡的乡愁。

  (记者杨静 通讯员覃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