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推动法治南宁建设 为首府发展护航

发布时间: 2018-11-29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朱新韬 蒋文景 |责任编辑: 刘静

    公开庭审,阳光司法。(黄俏莉 摄)

  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往横向与纵向推进延伸,形成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新局面,引导市民和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深入推进法治南宁建设。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法治南宁建设,通过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首府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绘就了一幅幅硕果满园的法治画卷。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市历来重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表率作用。

  我市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全市组织普法讲师团26个,深入13个县(区)和127个乡镇,举办了1785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实现了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宣传教育的全覆盖。

  我市还从完善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入手,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南宁市非人大常委会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南宁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实施办法》,将市委中心组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人大提案会议、政协议案会议会前学法形成制度。我市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学习宪法列入法治建设专项绩效考评内容,规定每年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宪法不得少于3次,确保了领导干部学习宪法常态化。

  完善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和培训制度。近3年来,我市运用“法治南宁讲堂”“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八桂法治讲堂’宪法宣讲暨‘双百’法治宣讲活动”等平台,举办领导干部专题法治讲座1249期,处级领导干部主体培训班14期,共有2300名干部参与,实现了领导干部参加法治讲座培训的全覆盖。

  组织新提拔领导干部任职前考试工作,考试成绩作为领导干部正式任职的重要依据。2016年以来,共组织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考试80期,来自市、县区(开发区)、乡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3228名新提拔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无纸化集中考试,有效提高了我市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在全市全面推行无纸化普法学法考试制度,每年有10万多人参加年度无纸化普法考试。通过搭建多个学法平台,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网络法律学习培训考试、相关岗位挂职考察,任期中的依法行政情况评议、学法用法述职考核等多途径多形式的法律素质综合性考评制度,促进了我市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带头守法用法,树立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法治观念。

  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王瑜  摄)

  

  学生在校内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习法律知识。 (王瑜 摄)

  11月22日,邕宁区新江镇法律服务所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玉莲来到中和乡平天村为村干部和村民普及农村常用的法律知识。这是我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

  玉莲是平天村签约法律顾问,每次进村服务前,她都会在平天村的“法律顾问在身边”微信群预告自己进村的日期和服务内容。平天村村支书孙庆华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法律顾问,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处理村民纠纷凭经验,现在会从法律角度分析矛盾纠纷,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纠纷调解。”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16年,我市投入3040万元建成市司法局和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4个乡镇(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2017年市委、市政府把创建27个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2700万元。

  “以前基层群众发生纠纷,大多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现在村和社区建成了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不仅配有法律服务工作室,还有法律顾问,群众日益树立起遇到事情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市司法局尹彦鸿副局长说。至2017年底,我市不仅建成27个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还为1762个村(社区)配齐了法律顾问,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群众不出村(居、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困难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1.2亿元,构建了以1个市级、12个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769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岗、席为支撑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了司法服务民生、化解社会矛盾、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功能。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让群众在法律服务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规范执法提质增效 加强监督为民执法

  律师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值班。 (王瑜  摄)

  近年来,我市把依法治市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努力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建设新格局。

  我市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重点治理网络诈骗、传销违法,严厉打击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贩卖毒品、危险驾驶“五种常见刑事犯罪”,为创建平安南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着力推进政府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聘请27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参与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活动,并通过电子网络监察系统加强行政执法动态监控。

  继续举办电视问政节目。3年来《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节目反映的问题,全部得到有效整改。强化对扶贫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审计和监督执纪问责,积极推动政务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的“五公开”,实现依法行政透明化。

  我市还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市建成医疗、交通、金融、物业等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4个,成立广西首个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每月安排律师参与纠纷调解,不断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建立立审分离制度,依法及时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灵活运用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争议。

  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市两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坚持“阳光司法”。2017年,仅市两级人民法院就先后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91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院校师生、各界代表和群众走进法院和审判庭,现场观摩案件庭审。

  另外,在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警“五查五整顿”活动,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市领导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的自觉选择。

  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提升全民法治观念

  文艺演出宣传宪法。 (王瑜  摄)

  法治休闲广场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和熏陶。  (王瑜  摄)

  为增强群众学法用法意识,提升全民法治观念,我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举措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我市着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平安南宁和法治南宁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如举办山歌普法文艺汇演,送法下乡巡回播放法治电影,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广场,让居民群众在休憩、游玩的同时也能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马山自古称歌海,村村寨寨有歌台;我县瑰宝万万千,马山三声最值钱;百姓喜爱天天唱,普法用它来宣传。”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马山县司法局将法律知识融入山歌,大力推进山歌普法,激发了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我市依托“三月三”歌圩日、山歌会、文艺巡演等平台,以唱山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将行政性的普法转变为娱乐性的普法,使普法工作更加扎实和有效。

  “首首法律歌,道理千万箩;学法方知法,守法万民乐。”武鸣区司法局和武鸣山歌协会经常组织山歌交流演出,歌手们用歌声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亮点,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上林县司法局和良庆区司法局将普法工作和挖掘本土山歌文化结合起来,把普法内容编成山歌,广泛传唱,让法律知识在山歌对唱中深入人心。歌手们把禁毒、禁赌、劳动合同、妇女权益保障等内容融入山歌,自编、自唱、自演,以纯朴的语言、生动的表演诠释法律条文,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在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中,我市在长廊、文化亭、主题墙、群雕、石碑等建筑中融入法治元素,展示法治名人、法治典故、法治格言等,使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时接受法治教育和熏陶。 (记者 朱新韬 蒋文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