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马山县以扶贫车间为平台全力推进就业脱贫

发布时间: 2019-03-19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 杨 盛 |责任编辑: 刘静

就业“小车间”实现扶贫“大作为”

——马山县以扶贫车间为平台全力推进就业脱贫

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创建的扶贫车间为贫困户家庭解决就业问题。 记者梁枫 摄

  春节刚过,马山县苏博工业园里的机器就开始了运作。近日,记者来到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看到,这里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都在认真地赶制产品。

  去年,贫困户吴容亮参加了该公司的培训,顺利成为一名制造工人,不仅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有充裕的时间照顾家人,这份工作让她倍感珍惜。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山县多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多方联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随着一家家民营企业的落户,扶贫车间遍地开花,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用扶贫车间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和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就业扶贫发挥了实际效用。

  因地制宜

  扶贫车间促就业

  去年12月,吴容亮一家从加方乡搬进了苏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红旗湖社区,在社区帮助下,到附近的苏博工业园的扶贫车间务工。“自从进了扶贫车间,这份工作让我感到日子更有奔头了。”吴容亮说,虽然现在技术还不算娴熟,等熟练了,工资还会涨。

  广西博禄德电子有限公司制造部经理雷冬来告诉记者,公司就业门槛低,可是增收见效快,可以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目前带动61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1人。

  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养家糊口很是艰难,这是扶贫车间里多数贫困户过去生活的情况。要从根本实现脱贫,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可谓是有效手段之一。

  “就业扶贫车间的创建和发展让贫困户能走上就业脱贫之路,真正取得‘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马山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目前马山县在11个乡镇已建设运行的扶贫车间有51家,已认定授牌18家企业为就业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622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24人。

  突出特色

  形式多样助脱贫

  随着扶贫车间效益不断显现,马山县制定了《马山县2018—2020年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引导、鼓励各乡镇、贫困村及社会力量、经济能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用房、村集体闲置土地、旧学校、旧村委(社区)办公用房、闲置公有房屋、仓库创办“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或加工点,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深度贫困村,马山县通过搭建平台,让扶贫车间成为群众脱贫的坚强力量。加方乡忠党村引进马山县荣兴纱线经营部生产布艺玩具,有20多名群众已开始培训上岗;龙岗村引进彩灯扶贫车间加工点;龙印村引进爱心企业建设新的就业扶贫加工点;里当乡引进马山县广盈玩具制衣厂新开一个布艺玩具扶贫车间加工点。目前,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已有12个建设了扶贫车间,带动就业280人,其中贫困人口110人。

  今年2月,马山县与南宁市好皮德皮革制品厂等3家企业签订了入驻板伏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协议,预计4月可投产,可吸纳超过400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

  “通过组织贫困户开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生产活动,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打破了贫困人口和非标准的劳动力‘不愿转、不能转’的困局。”马山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多点开花

  打造就业“金饭碗”

  不落一户,不掉一人。马山县将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培训、专场招聘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精准就业,为贫困户打造就业“金饭碗”。

  搭建就业招聘平台。马山县组织多方力量,在全县各乡镇、贫困村分别举办粤桂帮扶、“春风行动”、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去年举办了两次茂名市电白区—南宁市马山县·2018年粤桂帮扶协作精准扶贫转移就业暨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援助专场聘会,广东茂名市及电白区的80多家企业带来了5000多个岗位,促进马山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30多人。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由于家庭、 身体条件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马山县加强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广泛开展家政培训“大篷车”进村活动,帮助更多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

  马山县积极落实《南宁市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支持精准脱贫实施方案》,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给予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岗奖励。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需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马山县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就业精准扶贫模式、方法,为更多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每一名贫困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帮扶模式。(记者 杨 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