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发展壮大养殖产业 多管齐下助力脱贫攻坚
特色养殖正成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利器”。见习记者胡雁摄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雅联村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目前该村还有贫困人口87户272人,贫困发生率为14%,是南宁市的深度贫困村之一。2018年,市委选派第一书记进驻雅联村,成立雅联村驻村工作队,拉开了“人脱贫、村出列”的战斗序幕。
近年来,雅联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充分利用各级脱贫攻坚利好政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成了一批产业基地,通过多种方式,激发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走上脱贫增收的道路。
激发商会活力构建村企联姻新格局
一直以来,市委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从各方面给予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促成一批商会、会员企业与全市多个深度贫困村成功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形成“第一书记+村两委+帮扶商会(企业)”共同致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目前,已有不少商会开展对接帮扶工作。
6月13日,南宁深圳商会的会员企业代表在雅联民生小学举行帮扶雅联村捐赠仪式,开展助学活动等;为当地贫困户购买肉牛,安装门窗和太阳能路灯,进行巷道硬化;为雅联村筹集了第一批扶贫项目资金26万余元。
贫困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商会企业北京东方博雅数易文化有限公司最牵挂的,该公司董事长关尔丹纳告诉记者,大山里的孩子要走出去,要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通过教育实现脱贫,“这次我们捐助了17名孩子的生活费,但这远远不够,今后我们将号召更多的爱心企业加入进来,为脱贫攻坚出力。”
4月29日,南宁深圳商会在南宁市举行的市工商联所属商会、会员企业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签约仪式上,签约对接帮扶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雅联村。这只是第一批帮扶行动,今后还有第二、第三批帮扶计划。
南宁深圳商会常务副会长杜素平表示,下一步将根据雅联村的实际情况,在种养产业发展、贫困学生教育、孤寡老人捐助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2018年以来,在后盾单位市委办公室的牵线搭桥下,雅联村的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惠农政策落地、贫困户帮扶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离村委1.5公里的龙吾屯,自然生态良好,土地连片,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养殖。雅联村第一书记伍晓冬告诉记者,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村委流转龙吾屯45亩土地,打造肉牛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争取帮扶企业帮扶资金等多方资金,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养殖棚舍和配套设施,采取“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龙吾屯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利器”。
2018年10月,光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并投资140万元用于购买肉牛和饲料,“目前存栏肉牛95头,共有42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3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分红、种植牧草、劳动用工、代养等方式,每年可帮助社员平均增收3000元。”合作社理事长罗安定说。
在2018年以前,雅联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如何破解难题?伍晓冬说,在帮扶企业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嘉和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示范基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牛棚、500立方米产业水柜、养殖饲料存储房、产业供电线路、1.2公里产业路,通过出租给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示范基地下一步将整合各类资金再建设1200平方米的养殖棚舍和配套设施,扩大养牛规模和新增养野猪项目,预计到2019年底实现肉牛存栏200头以上,野猪存栏300头以上。
下足绣花功夫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今年全村预计脱贫人口73户23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我们要下足绣花功夫,在抓党建促脱贫、持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等方面发力,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坚实。”伍晓冬说。
今年雅联村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建基础,努力打造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严守纪律的村“两委”班子。在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方面,雅联村将加快建设一批民生项目,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人饮工程项目,稳步解决网络信号覆盖率低,供电线路老化,东学屯—寒上屯、龙老屯—拉闷屯、内仁屯—拉沌屯砂石路等问题,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争取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扶持力度,运用现代经营手段,继续发展壮大各类合作社,切实扩规模增收入提效益,进一步发挥对贫困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伍晓冬介绍,今年雅联村还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建成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积极发展简单易学的手工加工项目,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帮扶企业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台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业态,拓宽雅联村里当鸡、“雅联四宝”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贫困户增产增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