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把精准扶贫做实做细做到位
村民正在“扶贫车间”工作。记者郭少东 摄
武鸣区太平镇庆乐村过去是个典型的“空壳村”,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开展精准识别时,庆乐村共识别出贫困户163户526人,占太平镇贫困户总户数的40%以上,是太平镇人口最多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庆乐村围绕“整村摘帽”的目标,聚焦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两场硬仗”,奔着村强民富的目标,不断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让扶贫举措落地开花。2018年底,庆乐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5 %。当前,庆乐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9万元,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持续壮大,庆乐村从贫穷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
群众利益放心头
“要坚持做让群众满意的事、让干部支持的事、让组织放心的事。”这是庆乐村党支部书记黄谦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都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2017年,黄谦当选庆乐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着力排忧解难,解决村民“揪心事”。
这两年,庆乐村全村通屯路全部完成硬化,客运班车通到村口,健身广场完成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改造了村里的戏台,建成了党员、村民活动室,结束了村民在铁棚开会的历史,利用惠民资金及自筹资金修缮村委大院及政务中心……一项项民心工程的落地实施,一项项惠民项目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庆乐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打好脱贫攻坚战,决定着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几年来,庆乐村依靠多方力量,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富民的脱贫之路。如今,庆乐村的光景越来越好,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车间”建村头
在村委大院旁,走进太平镇庆乐村的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沾料、补缝、叠好……20余名工人正忙着对木质衣架进行修补加工。“我70多岁了,在这里干一天可以拿到三四十元钱,也不耽误做家务,老了也不愁了。”贫困户黄爱花兴奋地说,扶贫车间建在村头,真是建到我们老百姓的心坎里了。
庆乐村的“扶贫车间”采用“企业+车间+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公司负责管理、运输、回收,免费培训农户修补有洞眼的木质衣架,修补技术一培训就可上手,深受留守妇女、老年人的欢迎。“扶贫车间”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工人按照计件拿工资,月工资可达到2000至3000元,带动农户就业2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
像这样以便民、促民增收为出发点的“扶贫车间”在庆乐村还有很多。庆乐村果筐厂生产线、果蔬加工点、庆乐村花生油榨油坊等扶贫项目让庆乐村村民真正尝到了“变则通”的甜头,村集体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就业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既让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就近在家门口就业,又能让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庆乐村的“扶贫车间”成为许多贫困群众的“致富车间”。
致富路上有奔头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产业扶贫有了准头,脱贫致富就有了奔头。柑橘种植、衣架加工、果筐加工、花生榨油坊……随着产业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批扶贫产业、致富产业在庆乐村遍地开花。
2016年,庆乐村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干部经过认真考察调研,根据本村实际,将柑橘种植作为特色产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成立福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村里的分散柑橘种植户,扩大柑橘种植面积,并通过推荐种苗、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果农销路问题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2017年,共辐射带动贫困户种植柑橘72户,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果园飘香,金色收成喜人,合作社与贫困户合作蒸蒸日上,这是庆乐村现如今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庆乐村持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不断促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通过建立村级花生油榨油坊,提升作坊规模,有效带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引进资质公司建设果蔬加工点,发动村民和帮扶户,采取“土地承包+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的方式,打造扶贫可持续项目。今年初,庆乐村果筐厂生产线投入使用,并委托资质企业经营,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4.3万元。随着村里产业不断厚植这片富饶大地,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好产业给生活带来的好变化,致富路上马力更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