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江南区第五届平话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发布时间: 2019-09-20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阮晓莹 |责任编辑: 沈晔

平话情韵 活力江南

江南区第五届平话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日渐繁荣的江南万达商圈。 (尹庆南摄)

活力四射的平话文化精品节目展演。 (尹庆南摄)

江南区大力推崇平话孝道文化。图为小学生向长者敬茶。 (江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日,江南区第五届平话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本届活动将持续至9月24日。活动期间,江南区将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平话元素,广泛开展“秀”“游”“歌”“购”等系列活动。

活力江南精彩绽放

本届平话文化旅游节以“平话情韵·活力江南”为主题,通过整合江南区独特的平话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江南区的魅力。

开幕式围绕平话文化的精髓,创编涵盖平话文化和非遗传承各方面元素,并独具江南特色的精品节目,多角度展现平话文化的包容和民族融合、团结的内涵。

平话文化旅游节招商推介会将展现江南区优良的投资环境,持续向社会各界宣传和推介城区土地储备、标准厂房、文化旅游等投资资源。期间,将通过现场展示、免费品尝等方式,展示推介江南区农特优产品。

同时,江南区还将在辖区三镇、三街道各组织一场山歌歌会,歌唱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平话之乡的巨大变化、幸福的小康生活、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新人新事新风尚。届时将邀请南宁周边平话山歌艺人、地方戏曲剧队等参加,让群众了解平话山歌、学习平话山歌,扩大平话文化的影响力。

在扬美古镇、四季那廊生态园、江南公园、百益·上河城、融晟·海悦城、亭子码头等地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体验平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各类旅游项目的魅力,在观赏江南区田园风光的同时放松心情,提高江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9月22日至24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南区人民政府、南宁华南城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广西人游广西系列活动之2019年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活动将在南宁华南城隆重举行,活动期间将举行文化旅游发展成果展示、非遗与文创展演、特色项目推介治谈、当地特色美食品尝、旅游线路产品展示、手工纪念品以及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推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文化和旅游成效“大集”。此外,活动还将联合广西“双创”单位和参展企业推出“智慧乐购”参展服务,创新打造广西文化旅游精品“线上超市”。游客扫一扫每个展位的商品二维码,即可在线上购买特产、美食、文创商品、手工纪念品、旅游线路产品等。

平话文化源起江南

2014年江南区被授予“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称号。(江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南宁有句俗语“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江南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亭子曾是古南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向“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平话文化也是从这里源起。

据介绍,平话文化源于中原,随宋朝名将狄青军队进入广西。狄青的军队于1053年入桂,距今已有960多年历史。据史料和平话族谱记载,现在的江南亭子古称“平南村”,“平话”原本称为“平南村(人)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平南村(人)话”简称为“平话”。史料记载,狄青率领的“平南军”曾留下部分士兵屯守广西,其中一部分就屯守在邕江南岸,他们及其后人从此定居于此,成为最初的“平话人”。以平话人为主体的汉族人口在与壮民族的长期文化交流融合中,对原有中原文化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平话文化由此形成。

目前,江南区30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平话文化在江南区及周边蔗园人聚居区根深蒂固且自成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民俗风格的江南平话文化,其文化形态涵盖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民歌文化、庙宇文化、岁时文化等多个方面。平话文化一直在平话人群体中活态传承,展现了平话文化顽强的时代生命力。扬美古镇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疍家水上婚礼、春牛舞等11个特色民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力打造城区名片

江南区茶叶销售量占南宁市80%以上。图为客商在江南区品茶。 (尹庆南摄)

江南区以平话文化旅游节活动为载体招大商引强资。图为2018江南区招商推介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现场。 (邓国华摄)

近年来,江南区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南宁市文化发展战略,以文化江南建设为目标,以建设“中国平话文化之乡”为主抓手,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资源塑造人、深厚文化精神滋养人的作用,使平话文化的保护传承成为政府主导、群众主动参与的一项自觉文化运动。弘扬平话文化在城区蔚然成风,强烈的传承保护意识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平话文化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2014年6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命名南宁市江南区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知名品牌,不仅客观反映了平话人千百年来的珍贵文化遗存,也充分展示了平话人勤劳、智慧、勇敢、热情、诚信等良好精神风貌,昭示着江南区蕴藏的宝贵文化旅游资源。“中国平话文化之乡”成为展示江南区繁荣发展新风貌的一张闪亮名片。

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四届以来,“活力江南”新形象得到了大幅提升。据了解,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成果突出,累计引进投资额超过70亿元,包括南宁红星美凯龙第八代家居商场项目、东洋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200吨精密塑胶制品项目以及广西九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精准扶贫种猪、肉猪、鸭养殖基地项目等多个大型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提升了江南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目前,江南区通过平话文化旅游节这一平台吸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入驻江南,并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依靠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筑牢工业强区、产业旺区根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文旅优势产业,围绕江韵扬美休闲农业示范区和南曦朝阳示范带建设,积极促进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大型康养和生态休旅游项目等生态经济。此外还结合成熟的商贸地块,加快发展新型商贸业、房地产业、休闲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促进商务办公、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消费等多样性功能的聚集和互动,努力打造江南区的服务业中心。

平话文化知多点

○平话历史名人○

江南区是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在创造了一系列精彩文化的同时,也诞生了一批批优秀儿女。历史上江南区平话文化名人辈出,活跃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

当中,有明代萧云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退职回乡后主持修建了南宁历史名胜青秀山龙象塔等景点;有清代爱国英雄何毓灵、何恩鳌父子,带领群众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有近代雷天壮,投笔从戎开办农民夜校,支援农民革命运动,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就义;有民国时期爱国官员苏诚,曾任广西公路管理局局长,先后主持修建了多条重要公路,并参与了中越、湘桂、黔桂等多条重要铁路建设;有现代著名革命家莫文骅,先后参加过大革命战争、百色起义、红军长征等,历任新中国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广西省委副书记等职,并著有多部战争回忆录和诗词选,被尊为一代儒将。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华儿女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平话人的骄傲。

○平话山歌○

平话山歌是平话文化圈特有的传统民歌文化,其汇聚了平话文化的精髓,靠口传在平话人中代代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平话山歌广泛流行于江南区及周边地区,用平话唱山歌,将壮族山歌融入汉族语言文化特点,唱腔优美,韵律感强。歌词以七字居多,富有古汉语诗词韵味,题材多以情歌为主,常用比兴、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如,邕江一带疍家居民在婚礼中亲友互唱咸水叹,多用汉语诗歌中的隐喻和双关等修辞格式,旋律和唱法上又吸收了壮族山歌的特色。

悠扬、平缓、原生态,是平话山歌的特点。清唱山歌,没有伴奏,听起来古朴、自然,沁人心脾。平话山歌的调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不同的是歌词,歌词一般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平话师公戏○

南宁汉族师公戏以平话师公戏最为流行,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师公戏是古代的“傩”仪式和师公舞发展而成,演员由受过度戒的师公担任,故演变成戏后袭用“师公”之名。

江南平话师公戏以沙井杨村的师公戏表演队最有名。清代时期,沙井的师公戏已负盛名,师公戏的表演形式为唱、念、做、舞相结合,在表演上,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以丑角为主,一般大戏的表演程式与邕、粤剧近似,生角的表演保留了一套“尸公”入坛、仿效“傀儡”的传统程式,步伐、动作、调度均有独特的风格,擅长于表演谐趣活泼的乡村小戏。在长期的发展中,平话师公戏运用和借鉴本地区的汉、壮族民歌,逐渐形成江南区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

(记者阮晓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