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中和镇:示范产业富乡村 农民增收不停步
初见成效的小龙虾产业让坛西村农户喜笑颜开。记者胡光磊 摄
千亩香樟、漫山沃柑,产业路蜿蜒着伸向远方;山腰上,农户忙着打理果树、清理杂草……这是邕宁区中和镇的田园风景。生活在这里,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实实在在地写在脸上。“近些年这里变化很大,产业做得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到生活有了奔头。”农户潘美明说。
近年来,邕宁区中和镇按照“一园两街三区四带”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以发展香樟产业为重点,柑橘、百香果、坚果、蜜柚、芒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1+5”产业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香樟基地:
示范先行点绿成金
10月22日,记者走进邕宁区中和镇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林铺满山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潘美明这天正将炼油后的香樟枯枝搬运上拖拉机,以备作为下一次加工的燃料。潘美明说,在基地里务工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相比过去种植水稻和甘蔗,收入高而且稳定。
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祥旦坡。近年来,当地政府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香樟富民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路子,有效破解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历史。
“香樟树易管理,一年能采伐2批,可以持续采伐20年左右。”基地负责人林崇云告诉记者,“香樟的枝、叶、根都能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取药用级芳樟醇、芳樟精油、沉香精油产品,炼油后的枝叶还可作为燃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
林崇云介绍,绿野香樟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核心区1630亩,建设有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等设施。示范区以广西与农共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成立了南宁市均信润种养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加工基地为载体,目前示范区正通过“公司指导、统一标准、订单生产、保价收购”等合理利益分配机制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通过公司的技术带动,香樟产业从明年开始将进入丰产期,每亩一年可以采伐约5吨香樟。”林崇云说。由于香樟产业初见成效,今年,中和镇还提出了围绕“绿色+产业”发展思路,以打造香樟小镇为目标,走绿色致富新路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为当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
沃柑基地:
农旅结合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中和镇中和社区贵德坡的贵德沃柑基地,5000余亩沃柑园山水相连,风景宜人,株株果树开始披上黄色的“新装”。
目前正是沃柑生长的关键时期,记者看到不少农户正在地里忙着除草、加肥,精心护理着每一棵树苗。“在家门口做工能补贴家用,工作之余还能兼顾家庭。”正在工作的农户玉少兰有两个子女在外地读书,家中老母亲体弱多病需要照顾,基地的工作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基地借用贵德坡现成的山形水势资源发展规模沃柑种植,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每年还有近百名农户和贫困户依靠基地务工增加超过25000元的收入。”基地负责人孙庭春告诉记者,连片种植的沃柑,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漫山的沃柑树还把山坡装扮得更秀美,推动当地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据介绍,基地目前还建设有采后处理中心,由中和乡那例村、坛西村利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进行资产入股,引进了先进的采后处理流水线及冷库设备。每日可分选500吨高品质水果,冷藏250吨成品鲜果。公司按协议每年按投资额的8%—10%逐年返给入股村委分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有山,有水,还有沃柑,我们希望未来这里能成为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站在山顶观光亭上远眺基地,中和社区党委书记孙兴效对未来充满信心。下一步,中和社区将依托贵德坡示范村屯、孙头坡古民俗民居群落、孙沔纪念堂以及广西壮族抢花炮非遗基地等景点,开发采摘、垂钓、骑行等产业园区拓展旅游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农旅观光旅游路线,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龙虾基地:
能人带动抱团发展
在中和镇坛西村小龙虾基地,长满水稻的池塘里,小龙虾正自由游弋。基地负责人黄释课说:“基地养殖有100多亩小龙虾,水田里除了养虾,还种有水稻,一块地有两种收成。”黄释课说。
黄释课是一名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坛西村那烟坡充分流转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党员致富带头人+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统一经营的管理模式,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基地作为试点,以点带面覆盖周边农户,同时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养殖、务工。目前,基地采取小龙虾与水稻共同培育的“稻虾共作”模式开展生态循环养殖,可年产小龙虾1万—1.5万公斤,有机稻谷超过2.5万公斤。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明确的产业方向带动了农户的增收积极性。那烟坡有80%农户抱团参与,众筹资金支持产业建设。不少党员农户还通过基地的牵线搭桥,前往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技能,提升致富能力。
“我们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用产业把群众聚集起来,齐心发展、共同致富,才是长久持续的发展模式。”在黄释课看来,目标明确、齐心协力的那烟坡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