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白话童谣在校园传承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19-11-20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陈蕾 程勇可 |责任编辑: 刘静

白话童谣课堂真有趣

方言代表着地方特色,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在上一期《文旅周刊》中,白话童谣代表性传承人万立仁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也引发了南宁人对南宁白话的情感共鸣。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市民对南宁白话的熟悉度和使用频率,并走进南宁市玉洞小学,感受白话童谣在校园里的勃勃生机。 

年轻人使用白话频率低 

“平时家里的长辈们都是用白话交流,不过跟我们年轻一辈说话时,就会自动转换成普通话。”今年27岁的林魏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他的白话属于基本能听懂,会说一两句的级别。在林魏看来,说方言就像学一门外语,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如果周围的人说的都是普通话,白话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越来越生疏。 

与林魏同为“90后”的陈雪英能说流利的白话,她觉得白话很有意思,比如“陋嘢”“切咧”等俚语,形象又生动。陈雪英还与记者分享了在网上看到过“南宁白话等级考试”试题,幽默之中让人感觉特别亲切。例如“啊D粉几多蚊一碗?”这句话最有可能发生在哪里?“哎呀,碌着我了。”这个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系屋晒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年轻人习惯说普通话,老一辈的南宁人则更热衷于用白话交流,因为白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连接着浓浓的邻里情。81岁的黄阿婆不善于说普通话,虽然几年前跟随子女从解放路搬到了凤岭居住,她却坚持每周回一趟原来住的老地方,哪怕只是和老街坊聊聊天,也会觉得很满足。 

市民期盼南宁的“白话特色” 

实际上,许多市民一直对南宁白话慢慢被淡化的现象感到惋惜,更有不少人对南宁白话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恢复及开设南宁白话方言电视、广播专门频道;在车站、公交车、地铁等增设南宁白话方言的广播;挖掘南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童谣等改编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及欣赏品位的剧目,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乡音若不在,何处寄乡愁。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地方言的延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语言的多样性是和文化的多样性紧密相连的,保护语言资源也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南宁市玉洞小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万立仁的帮助和指导下,如今玉洞小学的同学人人能说白话,人人会唱童谣,已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风气。 

运动会开幕式上,各年级的学生以拉歌的形式展示新学的白话童谣,朗朗上口的童谣飘荡在校园内外;音乐教室里,童谣合唱团成员认真地排练着白话童谣情景表演节目,信心满满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放学铃声响起时,普通话和白话双语版《放学安全歌》伴随同学们踏上回家之路…… 

白话童谣扎根校园焕发活力 

今年六年级的吴绍妃是玉洞小学童谣合唱团成员。在加入合唱团之前,吴绍妃和大多数南宁本地孩子一样,既不会说白话,对白话童谣也一知半解。“以前全家就只有我不会说白话,现在我不仅会说,还会唱。”吴绍妃一脸自豪地说,回到家里她就是白话童谣小老师,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听她“讲课”都很高兴。 

作为童谣合唱团的指导老师,玉洞小学音乐老师覃银花对于学生们的变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覃银花原本也对白话一窍不通,后来在万立仁的耐心教导下,她发现形式简短、易记易懂的白话童谣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和耐人寻味的南宁故事,加上重新谱曲及精心编排,可以让学生们更了解南宁,更热爱南宁。 

玉洞小学校长周日新以“特别钟爱”四个字表达自己对白话童谣的喜爱之情。他说,在学校推广白话童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很多学生把学到的童谣唱给父母和长辈听,无形中起到了从校园推广至家庭的积极作用。 

周日新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邀请传承人万立仁到校开办白话童谣家长公益讲座和培训本土传统艺术师资,并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内掀起学、唱、演童谣的热潮,做到人人学童谣,个个编童谣,班班演童谣,全校唱童谣,让本土非遗文化之花在校园中绽放,焕发新的活力。(记者陈蕾/文程勇可/图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