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全力打造垃圾分类工作“南宁样本”

发布时间: 2020-01-15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责任编辑: 刘静

截至目前,全市1583个党政机关单位、1405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工作,覆盖居民户数约99.61万户,达标占比85.14%;在住建部2019年第一、二、三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通报中,南宁分别位列全国46个城市的第15名、第16名、第14名……我市积极探索适合南宁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模式,取得新成效。 

今年,我市将围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流程分类体系,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工作目标,大力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完善体系建设,提升处理能力,全力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打造垃圾分类工作的“南宁样本”。 
  形成强大合力 
  构建共建共治格局
 

自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作为,构建垃圾分类共建共治格局—— 市主要领导多次就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出批示,并通过组织召开垃圾分类现场会、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通过将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纳入2019年立法计划,加快推进立法工作;市政协通过开展问政献策,并结合实地调研,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各县区、开发区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城区(开发区)两级工作例会制度,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管理机制,联动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我市制定出台了《南宁市2019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计划》《南宁市大件垃圾收运和处置实施方案》《南宁市易腐垃圾收运和处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全市推行垃圾分类提供顶层设计。

面向不同群体,我市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园景区、进重点行业“四个进”主题宣传示范活动,以点带面铺开全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2019年累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达4357场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加强示范带动 
  不断夯实分类体系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日前,记者在盛天华府小区看到,小区里干净整洁,垃圾分类的宣传牌等随处可见;密闭的垃圾箱旁张贴有分类投放指引牌,站在垃圾箱旁闻不到任何异味。 

“开展垃圾分类对小区环境和居民健康都有好处。”小区居民黄阿姨表示,以前各家将生活垃圾堆在门口,影响环境。如今小区配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箱,投放垃圾更有序了,小区居住环境更美了。 

“我们依托公共机构及窗口行业的示范带动,以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住宅小区、商场超市、交通场站、景区宾馆为重点,带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我市打造了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飞凤市场等一批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点,并在全市选择了10个街道、社区推进和规范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从宣传发动、收运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不断扩大示范片区范围。 

我市还加强了垃圾分类过程管理,不断夯实分类体系。现全市有易腐垃圾运输车70辆、有害垃圾运输车10辆、可回收物运输车11辆、其他垃圾清运车2174辆;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点10个,实现有害垃圾从预约、收运到分拣的全过程管理。 
  完善技术标准 
  确保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今年,我市将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为目标,按照“大分流、小分类”原则,紧紧围绕“六大提升”,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推动地方立法加强源头减量,确保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研究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奖励暂行管理办法、生活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改革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地标编制工作;持续加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建设,逐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行面对面现场讲解及辅导,确保入户宣传率100%。

细化完善示范片区创建标准,规范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力争年底完成240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示范片区基础台账,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推广模式;启动县级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年底实现县级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建成1个以街道为单位的分类示范片区。 

全力打造由回收点、中转站、分拣集散中心组成的可回收物利用体系,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交投、转运、分拣集散需求;建设多功能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对有条件的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水平,稳步推进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工程、有机垃圾处理厂工程、污泥处置厂工程以及2个配套垃圾中转站共5个子项目建设。重点培育1—2家规模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利用企业,鼓励在市财政投资项目建设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