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聚网“三月三” 在线看俗民

发布时间: 2020-03-26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云亦云 |责任编辑: 李鑫

聚网“三月三”在线看俗民

五大线上板块打造不一样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在上林县霞客桃源景区,工作人员跳竹竿舞迎接游客。记者叶子榕摄

开心会鼓敲起来。记者潘浩摄

民俗“舞彩凤”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记者潘浩摄

各类特色美食也是“壮族三月三”的重要节庆元素。记者吴青华摄

 

邕剧等非遗项目将亮相今年的“三月三”线上舞台。记者云亦云摄

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示。记者莫岚远摄

民俗巧艺受到孩子们欢迎。记者潘浩摄

 

“壮族三月三”并不是只有民歌那么简单!昨日,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白帮良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市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将围绕“战疫情、奔小康、奋进新时代”主题,突出“不一样的三月三,网聚也精彩”的特色,借助电视、网络等平台推出“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民族体育炫”“暖心生活节”“和谐在八桂”五大板块线上活动,让民族文化、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线上传播 创新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培育和发展,我市已经树立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除了“壮族三月三”,还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三声部民歌、邕剧、壮锦、壮族刺绣、壮医、竹编技艺、制陶技艺等非遗项目借助这些文化品牌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了文化软实力。我市还以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目前,我市拥有自治区级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项目,建立了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和示范点,完成了《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撰工作,进一步推进了全市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将全部以线上传播的方式出现在我市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中,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确实给关注这一节庆的观众不一样的感觉。线上传播方式灵活,覆盖面广,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强,无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参与,参与的方式方便快捷。我们珍藏千年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也将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传播得更广、更远。线上活动在内容、方式、呈现上均经精心设计,更富有创新和创意,其中像精彩回顾历届“壮族三月三”、民族服饰秀、VR全景虚拟民歌湖畔以及现场直播、话题互动讨论等活动,均值得大家期待和参与。

文化传承 辉煌盛会

对于歌迷来说,提及“壮族三月三”联想到的多是“民歌的节日”。其实,经过我市多年的资源整合、精心打造,“壮族三月三”早已突破“歌节”的范畴,成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盛会。每一届“壮族三月三”,都成为我市民族文化、传统民俗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的“展览会”,总有令人惊喜的新感受。这和文旅工作者的扎实开垦、不懈努力密不可分,源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全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全市现有7个国家级、139个自治区级、21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全区名列前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注重借助各类文化活动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自2014年以来,已有广西八音、壮族会鼓、壮族三声部民歌、瑶山歌、壮族打扁担、壮族竹竿舞、瑶族猴鼓舞、芭蕉香火龙舞、游彩架、师公戏、粤剧、邕剧等上百个非遗项目亮相“壮族三月三”舞台,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熟知非遗文化,支持和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我们不但要传承,还要创新和发展。”白帮良表示,除了非遗项目、经典民歌、传统舞蹈,我市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还推出一批反映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的原创文艺节目,讲述各族同胞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暖心故事,充分展现广西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凸显广西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记者/云亦云、图/叶子榕、潘浩、吴青华、莫岚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