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宾阳县绿了桑园富了民 产业兴旺乡村美
在宾阳县露圩镇浪利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的桑树种植区内,村民正忙着采摘新鲜桑叶。
4月16日,记者走进2016年脱贫摘帽的宾阳县露圩镇浪利村,看见连片的土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桑树,村民正忙着采摘新鲜的桑叶,蚕棚内白胖的小蚕们正等着进食。眼前这300余亩的桑园种植区和20亩的标准化蚕房构成了浪利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
栽好桑养好蚕,加上当地相对成熟的林下养鸡产业和正在兴起的油茶种植,三大种养产业“加持”,进一步巩固了浪利村的脱贫成果。如今的浪利村,产业兴旺正逐渐勾画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科技助力桑蚕产业腾飞
“扶贫工作要充分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稳定供销网络的农业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突破口之一。”浪利村第一书记杨柳说,种桑养蚕正是具备了灵活可行、成本较低、风险较为可控等特点的优质扶贫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落户浪利村,桑蚕产业给浪利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发挥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做优桑蚕产业,示范园引进了科学的养蚕技术,进一步增强了浪利村发展桑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
广西蚕宁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为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该公司总经理蒋毕灵介绍,以往浪利村老百姓按照老方法养蚕,一张蚕的产量为200斤左右,运用科学化的管理和养殖技术后,产量可以提高到280斤。蒋毕灵说:“周边的蚕农平时都会来示范园学习科学种桑养蚕的方法,我们还会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现场传授知识,提高蚕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发展高效桑蚕业奠定基础。”
目前,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已为浪利村创造了百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0余万元,其中为贫困户增收5万余元,通过土地流转为200多户农户创造了30多万元的稳定收入。此外,以提供就业岗位、土地流转和种养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84户321人参与发展产业,带动率达46.15%。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鸡
有些荒地多年无人耕种、村里产业分散、没有稳定增收渠道、基础设施落后,这曾是浪利村人的一块心病。如何盘活当地土地资源,进而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杨柳自驻村工作后便和村干部一起谋划浪利村的发展大计,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村里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盘活田地、山林等闲置资源。浪利村现有耕地面积3970亩,林地面积6300亩,除了种桑养蚕项目,林下养鸡成了浪利村村民、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途径。
覃献寿是浪利村的村主任,也是当地第一批发展林下养鸡的带头人,他说:“生态土鸡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耐粗放等特点,饲养管理工作要求不高,出栏率一般可达97%以上,林下养鸡产业很适合在浪利村发展。”
2019年,由浪利村合作社自主经营的浪利村生态土鸡养殖场向社会销售生态土鸡达1500多羽,为贫困群众增收6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9.46万元。
便捷交通铺就村民“致富路”
六思村是浪利村下辖的自然村,林下养鸡规模大,全村181户村民中有林下养鸡产业养殖大户32户,肉鸡年出栏约64万羽,年产值超1800万元。但道路交通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的产业发展。
“特别是下雨天,道路崎岖泥泞,运输车辆很容易打滑,出栏的鸡根本运不出去,该出栏的鸡继续存栏,存栏一天就增加一天的养殖成本。”谈到晴天灰尘漫天、雨天坑洼难行的唯一运输通道,沿途的养殖户们非常无奈。
为解决这个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硬化这条产业路成了浪利村委的一件大事。经过汇报,今年年初,杨柳和浪利村村支书韦振杨带着宾阳县扶贫办调研工作组实地调研该产业硬化道路项目,并反映了当地群众强烈的发展意愿。宾阳县有关部门关切群众所急,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该项目于今年3月获批,六思村的养殖户们脸上溢满了喜悦。
日前,一条横亘在六思村山林间的约2.7公里山路已经开始施工,进行道路硬化。道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助力沿途几十个林下养鸡场的产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