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深入一线攻坚 “量身裁衣”帮扶

发布时间: 2020-09-01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杨盛 方秋宇 |责任编辑: 李鑫

深入一线攻坚“量身裁衣”帮扶

——自治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马山县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宣传好区直、中直驻桂定点帮扶单位履行责任,助力脱贫攻坚采取的有力举措,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强大力量,本报即日起开设“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工作巡礼”栏目,集中展示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的工作成效、特色亮点、典型事例、措施经验和一线帮扶的感人事迹。 

过去的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找不到致富出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数年间为乔老村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发挥生态优势做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好路子。

自治区档案局馆派驻的第一书记们,在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发展起桃李旅游、乡村农家乐、特色种养等项目,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大石山样本”。

广西医科大学以“健康扶贫”“消费扶贫”为切入口,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和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帮助定点帮扶贫困村稳固脱贫成效,实现“小切口大疗效”。

定点帮扶结硕果,涓涓暖流润山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与马山县加强对接,将先进的发展理念、丰富的帮扶资源和优秀的干部人才不断输入马山县贫困村,不断改善贫困村面貌。目前,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均已脱贫摘帽。

抓党建强引领 好生活在绿水青山间唱响

八月盛夏,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迎来了最繁忙的季节。

“有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定点帮扶,再加上各级政府的精准发力,我们村深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赚钱路子多了,口袋鼓了。”乔老村党支部书记潘宏贤高兴地说。

小都百屯依山傍水,如诗如画。然而,长期以来当地村民找不到致富路。

如何盘活大石山区资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派驻的第一书记和乔老村“两委”一道,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发挥生态优势做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好路子。过去曾靠天吃饭的乔老村村民,如今紧跟着党的步伐,不等不靠,顽强拼搏,在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几年来,从发展产业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靠的是我们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潘宏贤说,群众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村里的党员带头做,用成果来带动村民参与。

经过数年建设,小都百屯成为远近有名的综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有观光农业园、风情百家园、水车园、百花园、百乐园、百香园6个文化园区,配套建设了特色美食街、特色农家餐馆、休闲乐园、特色民宿、咖啡馆,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截至2019年,小都百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量322万人次,旅游总消费1.5亿元。小都百屯通过土地流转合股经营、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种养殖业、旅游业,拓宽了收入渠道,全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095元提升到2019年的12110元。

“我们将继续开展‘一帮一联’走访贫困户联系贫困户系列活动,精准用好扶贫资金推进落实各项扶贫项目,推动乔老村消费扶贫,不断稳固脱贫产业,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派驻乔老村第一书记李奇骏说。

优队伍助发展 新面貌在一点一滴改变

“我觉得‘第一’不仅仅是‘一把手’‘第一负责人’,还是一种模范,一根标杆,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自治区档案局馆派驻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第一书记农建萍说。

把自己当作扶贫村的人,把扶贫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自治区档案局馆扶贫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不竭动力。2018年3月,农建萍接过接力棒成为民族村第一书记,为改变当地“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窘境,农建萍将生态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利用上局州屯位于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桃李旅游、乡村农家乐、特色种养等项目,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民族村实现整村脱贫,正沿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继续向前迈进。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帮扶工作中,自治区档案局馆积极探索定点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在民族村,重点推进旅游产业扶贫,指导做好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落实产业专项资金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玉业村,帮助制定和实施贫困村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增收;在民新村,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养鸡、养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急先锋”,也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群山延绵,盘山公路千回百转,这有如石头王国的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加善村,正是自治区司法厅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王隽航的“战场”。

到任两年,王隽航点起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强村党组织建设,通过“三会一课”常态化开展、流动夜校、工作队员进村上党课、党员技术课等举措,加善村党建工作可圈可点,获评“自治区三星级党组织”。

有了强有力的党组织作后盾,王隽航开始发动村里的中青年带头创业。在深圳事业小有所成的潘兴运夫妇毅然返乡,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他们包下山林,种下200多亩的鹰嘴桃,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出售到各地,这片被人嘲笑“石头开不出花”的土地,在潘兴运眼里却是最美的“云上瑶乡”。

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自身优势,拿出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使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山村的面貌一天天改变。

重民生显特色  全面帮扶补齐致贫短板

在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突出的致贫因素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持续补齐的“民生短板”。

如何搬开脱贫路上的“绊脚石”,根治因病致贫返贫的顽疾?广西医科大学整合全校医疗力量,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所直属医院牵头、其他二级学院协助参与的方式,组建了6支健康扶贫医疗队,以一支医疗队对应一个贫困村的包干帮扶模式,压实健康扶贫责任。

3年来,全校19个二级学院(包括5所直属医院)共派出医护人员3000多人次、医学生近1000人次进行健康帮扶,受惠群众覆盖马山县全境10个乡镇共6多万人。

作为广西医疗技术最先进、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公立三甲医院,医科大一附院让专家“下沉”到基层,不仅开展义诊帮扶等活动,还与当地医疗机构“结对子”,拓展健康扶贫范围,着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病。

2018年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马山县人民医院结对为紧密型医联体,年均派出10名以上专家常驻马山县人民医院,指导医院管理和诊疗教学,把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基层医院。5个附属医院采取联合义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对马山县境内7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传、帮、带”,帮助马山县各级医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为马山县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扶贫队伍。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而消费扶贫又是产业扶贫的关键。2018年,为了使消费扶贫常态化,广西医科大学在全区高校中创新开设了扶贫农特产品直营店,帮助贫困村销售农产品,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据统计,2019年直营店总营业额达100余万元。

2019年,广西医科大学在马山县采购扶贫产品370万元用于职工福利发放,帮助6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18万元。此外,学校及各附属医院食堂采购马山县农副产品、各党支部开启“微信群+第一书记”采购贫困村产品近400万元。广西医科大学利用消费扶贫培育贫困户“多劳多得”的脱贫信心,摸索出一条“土货进高等学府”带富渠道,直接带动马山县6个村263户贫困群众脱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