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上林县:发展产业新模式走出扶贫新路子

发布时间: 2020-09-11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黄冰瑜 |责任编辑: 李鑫

上林县三里镇双罗村火龙果产业基地增产提质改造获丰收。(上林县三里镇供图)

“稻虾共作”模式、“渡河公”产品……近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正成为上林县三里镇脱贫攻坚的“代名词”。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镇以实施乡村振兴为主线,在扎实推动各项扶贫工作落实落细的同时,统筹做好扶贫产业建设,探索出了许多产业发展经验,带动贫困群众走上了长久增收、稳定致富的脱贫之路。

技术创新 

“稻虾共作”提升农业效益

在三里镇双良村珠玥农业稻虾共作孵化基地里,小龙虾虾苗自由嬉戏,数只白鹭在一旁的禾田中漫步觅食,和谐的生态田园场景令人陶醉。

“基地流转了上千亩土地,饲养小龙虾,还培育生态米。我们在这里上午捕虾、下午投料,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在基地务工的石黄珠说。

近年来,依托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试点工程,三里镇充分发挥当地山好水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养殖小龙虾、澳洲淡水龙虾等备受市场欢迎的虾品种,推进“稻虾共作”“荷虾共作”等种养模式,在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促进了扶贫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当地扶贫产业走上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基地已带动贫困户688户,进行股权量化,贫困户每年可获得收益分红400元;10个贫困村将村级集体经济资金集体投入公司发展稻虾共作产业,每村每年收益3.6万元。此外,基地以1000元/亩·年的租金进行土地流转,涉及农户850户,其中贫困户160户,还吸纳50名贫困户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

立足特色 

“渡河公”绣出扶贫新路子

走进三里镇“自治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街”,串珠、刺绣、插花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目前三里镇约有600名妇女从事手工制作,在各级妇联及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种培训和比赛,妇女走出制作小房间,活跃在各个场合。覃美华渡河公传承基地、上林县庞外婆民俗工业制作坊、石冬冬手工制作室、黄福连渡河公制作室都是规模成熟的制作坊,同时涌现出覃美华、覃晓燕、石冬冬、石虹等手工艺传承典型代表,制作人数也从原来的一两个人发展到十几二十人共同制作,并多次受邀到区内外开展巡展。

与此同时,上林县立足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开发了以“渡河公”为主线的手工艺品。据不完全统计,三里镇“渡河公”手工艺品年产量14580个,年销售金额约437500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人就业。

三里镇还依托淘宝、微信、电商等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拓宽手工艺品销售渠道。目前,通过互联网销售额达12万元,取得良好成效。

多措并举

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三里镇多措并举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建立月报制度,由扶贫产业示范园每月报送运营情况,及时掌握全镇扶贫产业发展情况,指导贫困村解决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使扶贫产业发展更具持续性、竞争力。

黄境村位于三里镇西北面,人均耕地面积约0.81亩,耕地零星分散,土地流转发展产业较为困难。去年5月,在三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该村在石山沿边空地建设了一个生态鸡产业示范园,由村民合作社对生态鸡项目进行自主经营,并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造血”。

目前,项目运转正常并已投入两批鸡苗,第一批生态肉鸡已于2020年2月上市,共出栏19000只,收入7.1万元。此外,项目实施以来,已带动部分贫困户掌握现代养殖技能,提供多个就业工种,务工人数达60多人次,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约3.5万元,同时合作社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4.5万元。

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今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项目发展带来的影响,三里镇为4家扶贫产业示范园发放复产补助共18万元;发放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以奖代补资金,鼓励贫困户和边缘户自主发展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发放2597户706.1773万元,已完成边缘户自主发展产业的验收、公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