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党建+”让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创优
宾阳县中华镇新塘村委大庄村建成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结合项目。(黄日强摄)
近年来,宾阳县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聚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扎实践行“书记引航担使命”工程,重拳抓党建,强力促脱贫,一心谋振兴,通过“党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零突破、全覆盖,并向着产业提档升级、争创优秀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目前,宾阳县全县48个贫困村共有集体经济项目219个,其中,自主经营项目57个、租赁项目54个,入股分红45个,其他合作经营及劳动服务等项目63个。
党建+产业驱动按下发展“快捷键”
走进宾阳县古辣镇,该镇通过“一抓两促”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古辣香米以及肉鸽养殖等特色产业,各村党组织凝聚有力,产业兴旺发展有序。该镇新兴村利用上级扶持资金550万元,打造高标准4万羽肉鸽养殖扶贫示范基地,推动肉鸽产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和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宾阳县的农业大镇和吉镇而言,丰富的农业资源成为该镇发展产业的天然优势,立足自身优势,和吉镇提出了“党建引领,三轮驱动”的发展思路。2018年,该镇贫困村新安村的三驾马车“25万元入股盛兴养殖场、35万元商铺出租、5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同年底,龙头企业广西桂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驻新安村,高效发展了“党建+扶贫”和吉镇新安村晚熟柑橘扶贫产业示范园,壮大和点亮了新安村的集体经济。当前,该村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温氏笼养肉鸡项目,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速提质迈向新里程。
宾阳县聚焦民生“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以乡村振兴为导向,逐渐探索出了“书记+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当前,宾阳县全县各镇,特别是48个贫困村,在党建引领下,因地制宜兴建产业扶贫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党建+抱团发展跑出增长“加速度”
宾阳县紧抓关键,以联合开发、抱团发展为理念,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加大统筹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各村特别是贫困村集群联建发展,推行“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王灵镇大宁村等8个非贫困村在大宁村集中租地建设鸡棚,与广西和盈农牧有限公司合作养殖肉鸡,目前,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5.5万元。大桥镇通过整合全镇14个非贫困村获得的各级财政和企业扶持资金,与广西和盈农牧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桥镇和盈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和盈一、二期22个占地24480平方米的鸡棚,年租金收入74.4万元,实现14个非贫困村年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带动12个非贫困村填补集体经济收入“空白”。
中华镇新塘村委大庄村党支部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大庄大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南宁市大地庄园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成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结合项目,有力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建+人才支撑注入发展“新动能”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宾阳县以产业项目为依托,项目与人才捆绑式引进,强化内育外引,为基层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此过程中,宾阳县注重强化优秀人才向基层干部的流动锤炼和加大基层一线培养提拔干部的力度,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大返乡技术农民工“凤还巢”支持力度,建设孵化基地、产业基地,提高本土人才、乡土人才就业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
宾阳县还通过发挥好“党建+”与“互联网+”的融合大资源、大优势,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优质农产品上行上线。派驻一批驻村工作队员下沉基层帮扶,通过多措并举为基层集聚人才,组建“督导团”“智囊团”“服务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注入新动能。
目前,宾阳全县23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37个,占比100%;达到10万元以上行政村(社区)69个,超额完成南宁市下达的51个的任务;达到20万元以上行政村(社区)18个,超额完成南宁市下达的16个的任务;达到50万元以上行政村(社区)6个,超额完成南宁市下达的5个的任务。48个贫困村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达到20万元以上的有11个,达到50万元以上的有3个。
(记者/郭少东、蒙焕章、黄日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