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让公交车“快”起来

发布时间: 2021-12-08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阮晓莹 |责任编辑: 李鑫

让公交车“快”起来

南宁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

近年来,南宁市以创建“公交都市”为载体,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实现公交优先战略从“设施优先”向“选择优先”转变。2021年,全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公共交通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公交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设置专用道 公交运行安全快捷

“BRT有专用车道,平时上下班不怕堵车,通勤时间好把控,很方便。”家住民主路,在火车东站上班的市民李女士是BRT1号线的“常客”。南宁BRT1号线于2017年11月开通,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BRT走廊,创新了国内城市BRT项目融资模式。自正式开通运营以来,BRT1号线凭借其快捷、环保、安全、舒适及同方向免费换乘等优势,客运量持续上升,城市公交引导作用逐步显现。

据悉,南宁BRT1号线和2号线均采用“专用通道+灵活线路”的系统模式,已形成2主29支的线路分布网,总长度560.08公里。快速公交专用道采用路中式彩色专用路面,全天仅允许公共交通车辆通行,基本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覆盖。2020年快速公交总客运量666.3万人次。快速公交通道内高峰小时公共汽电车运营车速可达每小时20公里以上,极大提高了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运营效率。

南宁市积极完善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层级化、网络化、系统化”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形成“地下轨道地面公交专用道”的公交路权保障体系,以提升中心城区常规公交运行效率、增强公交吸引力为目标,优先选择在公交线路密集、客流集中的道路实施公交专用道建设,保障公交车辆在道路交叉口优先通行。

优化线网格局 公交网络四通八达

公交车作为城市的流动载体,更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和流动的民生线。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无缝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如今,使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已经成为南宁市民的日常选择。

据统计,南宁市现有公交车3833辆,常规公交线路190条,快速公交线路2条,日均客流量约60万人次;轨道交通已开通1、2、3、4号线,5号线计划于年底开通,目前日均客流量约77.4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达143.3万人次。

截至目前,南宁市主城区在营常规公交大致可划分为干线公交、快线公交、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以及专线公交五类。其中,公交快线采用大站快车形式,平均站距在800米以上;微循环公交线路长度多在10公里以下,平均站距多在300—500米,主要作为轨道站点接驳线路,延伸轨道交通服务,覆盖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目前南宁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2017年,南宁入选“十三五”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创建期,南宁市编制完成了地铁1—5号线站点交通衔接规划,结合每年地铁开通分期分批动态调整地面公交线网,年均优化调整线路54条次。调整后的公交线网布局更合理,运营更高效。线路平均长度从调整前的19.89公里缩短至2020年底的18.79公里,重复系数由4.74降至3.96,轨道交通站点30米范围内公交线路接驳比例达到100%。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开通实际,推进朝阳路商业中心等高密度片区的步行系统建设。

多元化发展 公交出行体验提升

从单一的公交出行方式到如今的常规公交、快速公交(BRT)以及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多元并存,近年来南宁市民出行愈发便利化、绿色化、个性化,出行体验感越来越好。

南宁市大力推行“出行南宁”“爱南宁”“南宁轨道交通”等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公交电子站牌等,不断创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线路班次、站点变更、实时到站点时间等出行服务信息查询。鼓励推行云闪付、乘车码支付、人脸支付、IC卡支付等多种非现金支付应用,不断提升优化购票、安检、进出站、乘车等体验,让市民出行更加高效、智能、便捷。

为了向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交服务,根据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南宁市各公交企业积极推进具有针对性、精准性和灵活性的供给。结合新区开发建设、厂区外迁、企事业新办公区启用、大型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学校搬迁、新校区建成使用等情况,开通南宁经开区微循环免费专线、花雨湖专线等160余条定制公交线路,以及服务师生出行的153条护学定制公交、服务大型生活社区和加强南宁市企事业单位联系的7条定制公交线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