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激发首府高质量发展新活力——2024年南宁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扫描(上)

发布时间: 2025-04-29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2024年,南宁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在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中打开思路、破解难题,在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中勇于担当、赶超跨越,涌现出“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共建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等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这是首府发挥比较优势,以改革促发展、以成果惠民生的缩影。

未来,南宁市将进一步发挥改革典型示范效应,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推出更多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奋力开创首府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做活“棋眼”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南宁市主动与深圳市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探索共建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创新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推动邕深两市互利共赢协作发展。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相结合的共建共管机制,创新编制合作区“123”体系规划,探索建立“国企+国企”组建合资公司管理模式;构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收益按股比共享合作模式,通过“双向飞地”促进南宁“资源+政策”优势与深圳“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对接,推动产业互补共建、科技资源互通交流;构建“明确产业+强化研判+共同发力”联合招商机制,精准定位招商方向,研判企业落地可行性,引导东部地区外迁企业落地南宁。

南宁市持续加强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创新,增强与东盟的货币互兑、资金互融和服务共享,促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探索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汇率形成机制,面向东盟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可兑换改革;创建中国与东盟地区跨境保险模式,大力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强化金融中后台服务支撑,推动与东盟跨境征信信息互通、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截至2024年,南宁市累计注册14支QFLP基金,规模超23亿美元,推广使用中国—东盟跨境贸易金融互联互通平台,打通跨境电商“中越直汇”路径,成为依托海关总署官方数据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城市。

强链补链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南宁市不断做强种业“芯片”,推出“土壤、雨露、阳光、良药”四项农艺举措,推动种业全链条提质增效。以政策扶持为“土壤”,培育种业发展根基,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完善金融保险机制,降低种业经营风险;以主体培育为“雨露”,滋养种业发展体系,摸清种质资源家底,优化种业资源配置,增强种业企业实力,建成国家级农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繁育核心基地5个;以科技创新为“阳光”,激发种业发展动能,形成政科企合作“兆和模式”,获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搭建校地企联动模式,在全区成立首个由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新型事业单位——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数字化监管为“良药”,维护种业健康发展,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数字系统化运用,提升种业监管质效。

青秀区加快建设青秀创新中心低空经济科创核心区、低空经济先进制造及试验试飞基地,打造广西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集聚区;绘制低空经济产业规划“一张图”,构建“一中心、一品牌、两核、多空域、多场区、多场景”的低空经济发展架构;建立“政民”协调和市场拓展“双机制”,完善低空经济保障体系;搭建人才引育、项目招引、交流合作“三平台”,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地面配套基础设施、低空智联运营服务、空联信息通信、低空数字航路“四张网”,为低空飞行提供设施保障和专业化运营服务。青秀创新中心初步形成了涵盖无人机研发、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核心区内已聚集低空经济链上优势企业37家。

武鸣区构建沃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成功把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成为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的“幸福产业”;制定种苗保护、示范引领等标准化种植体系,推动出台《沃柑产业扶贫项目运营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完善市场化营销体系,健全品牌赋能机制,创新国内销售模式,开辟国际出口“一站式”通关服务,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孟加拉国、朝鲜等20多个国家;构建初加工向深加工延伸体系,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实现延链升值。“武鸣沃柑”品牌价值达84.21亿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800多亩发展至2024年的46万亩,产量增至150万吨、产值达86亿元。

创新赋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南宁市积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新技术研究,打好新能源与储能建设协同发展系列“组合拳”,成功研制国内首套电力储能电站用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南宁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形成了涵盖“材料—电池单体—储能系统—工程建设”的成套解决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主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攻克电池本体、系统集成和安全防护等关键领域技术难题;强化产业协同,结合南宁市新能源制造产业,引进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南宁,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产业化发展;广西南宁伏林50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入选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2024年度中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优秀案例”。

兴宁区打造“四链融合”,探索城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路径。多领域厚植产业链,聚合科创项目构建新产业链条,强化工业设计延展制造业价值,创设城市IP提升商贸业品质,持续拓展产业赛道;全周期布局资金链,聚焦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成立规模不同、帮扶对象不同的投资基金,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拓渠道延伸人才链,建立集聚人才“育、管、用”新机制,做好项目一线育才、全面保障引才、精细服务安才;强引擎激活创新链,实施“壮大科创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23条措施,探索“母校—校友会—新产业加速器—产业化”模式,搭建创赛平台引育科创项目,加速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西乡塘区探索建立“创新塘”赋能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杠杆”撬动产业质变。高位统筹建立产学研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形成“自治区+南宁市+城区(开发区)+高校院所+企业”五级联动共建共促机制,精准搭建政企学研沟通合作平台;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构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多维联动探索工业振兴良性互动机制,完善服务业创新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西乡塘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6家、自治区瞪羚企业2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名单。

做实保障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南宁市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在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推出“免审即得”改革,将信用筛查前置、形式审查和现场勘察环节后置,市场主体在南宁片区办理营业执照注册登记时,对涉及3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签署“免审即得”承诺书,即可同步领取营业执照和相关涉企经营许可证书或批复文件,首次发放的证件有效期为6个月,实现“准入即准营”。该成果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经验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南宁市打造“人才飞地”创新平台新模式,变“本地筑巢”为“借巢引凤”,实现“人才和研发在外地,转化和产业在南宁”协同创新。加强政策集成,对“人才飞地”全生命周期进行引导和规范,在市域外分类组建人才工作站、研发机构、飞地孵化器3种类型的“人才飞地”,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对飞地的激励引导作用;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完善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双招双引工作机制,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创新要素集聚地布局设立“人才飞地”,积极引入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开展重大关键共性产业技术攻关并实施产业化;突出孵化招引,培育“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企业集聚”向“产业培育”转变,服务和引导飞地项目人才孵化落户南宁。截至2024年,南宁建设“人才飞地”6家,累计引进落地企业116家,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培养引进科研人才255名。

南宁市抓住“考、比、用”三个环节,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用好标尺“考”,从正反两个维度提出“9看18问”的观测点位,建立“一线观察团”工作机制,让考核考察“考”得更精准、更严实;对准标尺“比”,多维度比较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多主体作出公允评价,纵向比工作实效,横向比实干力度,根据岗位需求择优选适,打牢选优配强基础;亮出标尺“用”,坚持考准与用好相统一,注重提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能扛硬活打硬仗的干部。

(记者 阮晓莹 李雅欣 阳凯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