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初心 履职促发展——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以书香机关建设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如何让机关干部静心读书、以学促干?如何将书香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抓手,扎实推进书香机关建设,将阅读学习与有效履职深度融合,在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同时,推动人大工作不断提质增效。从品牌引领的顶层设计到创新载体的常态长效,从理论学习的入脑入心到学用结合的生动实践,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以文化人、以学促干的答卷。
品牌引领 以制度之力厚植书香沃土
走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图书馆,2万余册藏书整齐陈列,干部职工或在书架前驻足选书,或在阅览区潜心阅读,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自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提出打造“学习型人大机关”等工作品牌以来,一场以品牌为引领的书香机关建设工程便拉开了序幕。“我们从制度破题,用机制保障学习常态化。”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邓云介绍,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将学习型机关、书香机关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督查、年度考核,让读书学习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市人大常委会推行“每周2小时自主读书”制度,让干部职工在快节奏的工作中静下心来“充电”。大家可自主安排时间,到图书馆或办公楼的“读书角”阅读,并通过数字系统记录学习轨迹。“过去总抱怨没时间读书,现在每周有两小时自主读书时间,让我重拾了阅读习惯。”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一科副科长廖翔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硬件设施方面,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图书馆藏书从万余册增至2万余册,与市图书馆合作设立分馆,实现资源互通;“读书角”遍布办公区域,摆放时政、法律、经济类书籍,让干部职工“触手可及经典”。“我们不仅要建阵地,更要让阵地‘活起来’,营造‘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的氛围。”邓云说。
载体创新 构建多元立体的学习生态
在书香机关建设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更注重“头雁效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列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主题”,设为干部培训“第一课程”,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学习传达到位。近年来,机关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主题开展专题学习,班子成员带头领学、支部书记轮流授课,形成了“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局面。
去年一场“每月一讲”活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专家围绕“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作专题讲座,台下的干部职工们听得津津有味。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业务骨干到高校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每月一讲”活动已成为干部职工接触前沿知识的“窗口”。“专家解读政策文件时,会结合地方人大工作实际,这种‘精准滴灌’让我们受益匪浅。”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科科长陆淳楣说。
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学习载体的创新始终与时代同频。除了线下讲座,“线上+线下”“集中+自主”的立体化学习网络日益完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图书馆设置“悦”读分享栏、微信公众号开设荐书专栏、各党支部每月举办“悦”读分享会,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中国人大制度概论》,干部职工轮流分享读书感悟,相互交流启发,碰撞思想火花。
“理论学习不是空谈,它让我们的履职更接‘地气’、更有底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宣传科副科长苏可说。
学用相长 知行合一赋能履职实践
2023年底,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广西首个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良庆区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
“在持续拓展立法联系点的工作矩阵建设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进一步提升智慧南宁人大的征求意见通道作用,让‘民意直通车’跑出加速度,助力打造建设好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陆淳楣表示,理论学习与立法实践形成了良性互动,不仅提升了人员专业素养,更推动了基层立法联系点高质高效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任务,真正实现了“书香”与“实干”的双向赋能。
书香致远,实干为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实际行动:2024年,围绕平陆运河碍航桥梁改造、中烟技改搬迁等90多个重大项目,机关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协调解决用地审批、政策对接等问题;组织2万余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望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已绘就新的“书香蓝图”:推动“三个融合”——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融合,让“悦”读分享活动触角深入更基层;与数字化阅读融合,构建“电子书库、在线讲堂、学习积分系统”三位一体的数字学习空间,实现“掌上学习+履职应用”联动;与推动首府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将读书成果转化为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的创新举措。“我们将以更浓的书香气激发更强的实干劲,为首府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邓云说。
从“被动学”到“主动读”,从“学知识”到“强履职”,市人大常委会正以书为翼,让书香与履职同频,让初心与使命共振。(记者 杨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