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550株叉叶苏铁“回家”
工作人员将叉叶苏铁种植在喀斯特山峦中,让它们回归野外。记者 潘浩 摄
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20日,国内首次叉叶苏铁野外回归项目在广西龙州县响水镇四清村陇丈屯“发现弄岗”研学基地启动,550株叉叶苏铁回到了自己的“家”,为濒危植物保护与喀斯特生态治理提供了实践案例。
叉叶苏铁为苏铁科苏铁属常绿灌木状植物,其羽片独特的叉状分裂特征在苏铁属中极为特殊,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最早在广西龙州县被发现,目前在野外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及越南北部。根据广西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相关内容,叉叶苏铁在广西有16个分布点1397株,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稀少,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从1997年开始进行苏铁类植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多年来坚持开展栽培养护、研究和扩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现已掌握良好的苏铁繁育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已收集、扩繁国内外苏铁植物90余种4.5万多株。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苏铁迁地保育经验得到各级主管部门、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2年开始,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加强叉叶苏铁人工扩繁工作,现已繁殖了1.1万多株不同年龄梯度的实生苗。这一成效为叉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野外回归扩大种群数量等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6月,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组织实施的德保苏铁石山生境野外回归项目成功开展,其雌雄比例搭配、年龄梯度构建、高效种植等技术成果为叉叶苏铁回归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天,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苗龄在2至10年的叉叶苏铁重新种植于“发现弄岗”研学基地30亩的喀斯特山峦中,让它们回归野外,建立新的野外居群。本次回归种植参照自然居群雌雄比例按照1:1进行科学搭配,提升自然传粉效能,并构建年龄搭配种群结构,夯实种群长期存续基础。
据了解,该项目由自治区林业局指导、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意义重大。本次回归工作是国内首次叉叶苏铁野外回归发现地——广西龙州,也是首次在喀斯特地区回归苏铁植物,是我国在珍稀濒危苏铁类植物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科普平台为依托,以“发现弄岗”研学基地为实践场地,有利于将物种回归现场转化为沉浸式自然教育课堂,整合优质自然教育资源,联合开发叉叶苏铁生态研学路线,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向公众科普传播、向乡村文旅赋能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记者 莫岚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