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党旗映红绿城路 先锋引领展担当——南宁市以“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党建惠民见行见效

发布时间: 2025-07-01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连日来,在西乡塘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一名名党员干部活跃在攻坚第一线,耐心讲解政策、协调化解纠纷,让越来越多居民打消了顾虑,从等待观望变成带头选房,成为支持改造的“先行者”。

“组织发力,党员下沉,是啃下城中村改造‘硬骨头’的关键。”西乡塘区房屋征收补偿和征地拆迁中心副主任罗祥说,城区党委选派3名城中村改造第一书记,推动100多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进入网格,“如此一来,每个网格都有党员的身影,网格内的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各项任务才能得以顺畅推进。”

全市2万多个基层党组织、32万多名党员,是宝贵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也是党的力量的活力之源。

今年以来,南宁市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基层党建“十个一”要求,结合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巩固年行动,提出“十个聚焦”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35项措施,大力推进“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各项工作,不断夯实组织根基、搭建服务载体、发挥党员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服务活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大抓基层固根本

把战斗堡垒建得更强更有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广袤乡村里,村“两委”干部担当尽责,争当乡村振兴“领头羊”;各类企业中,基层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各个社区里,广大党员奋战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南宁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力度,深化星级化管理和分类管理,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战斗堡垒建得更强更有力,以“红色引擎”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阵地高高飘扬。

——大抓基层的导向更加鲜明。我市改变以往“独善其身”式的支部建设模式,通过互帮互促实现“组队发展”,创新推行“双联双包”工作机制,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既包联1个标杆党支部培育点,又包联1个软弱涣散(后进)党支部,以“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我们通过推行‘双联双包’工作机制,让先进党组织和后进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学习借鉴和取长补短,合力攻克后进党组织‘顽疾’,达到携手共进的良好成效。”宾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苏武伟说。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成色更足。我市综合考虑自然村分布和党员数量等情况,通过分片区成立党支部、优化党小组设置和落实乡镇干部跟踪指导、行政村支委包屯联户、党员骨干到屯结对联户等方式,让党旗在千山万屯高高飘扬。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效能更优。我市紧盯重点提高“两个覆盖”质量,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党建联建等方式,推进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破解了居民小区“两个覆盖”质量不高难题,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

“今年以来,我们以全市1835个村(社区)党组织为支点,持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近5000个屯和3400多个居民小区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暂未建立党组织的,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开展党建工作,让面向村(社区)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市共梳理排查软弱涣散党组织107个,推动1个城区、9个乡镇获评示范,806个村党组织和25个城市社区、48个居民小区党组织获评星级,切实增强了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社区党建引领更加有力、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公共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基层安全稳定更有保障。

整合资源强保障

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

“周二学唱歌、周四学跳舞,偶尔我还会把孙女带过来上早教课程,每天课程都不重样,生活在这里真幸福。”提起良庆区蟠龙社区,党员关大姐眼中露出了止不住的笑意。

幸福感从哪里来?蟠龙社区党委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造社区“长者饭堂”和“儿童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开设多元化的公益课程,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建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答卷”上。今年以来,南宁市创新采取“1+3+X”模式,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入文体活动、卫生保健、婴幼儿托育、短期托养护理等便民服务功能,在全市累计建成362个“民族之家”和2.4万多平方米“一老一小”服务阵地,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效,将党建势能转化为摸得着、看得到的惠民实效。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南宁市深入开展党建融入赋能行动,推动党建服务的空间场景拓展至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司机之家等各类为民服务阵地,累计统筹建设337个“邕新驿站”,融合共建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休息、物资补给、续航充电、学习阅读、应急急救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进一步融入基层党建整体格局。

如今,一个个“邕骑先锋”驿站已成为骑手们的温暖港湾。“有了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制的休息场所,还有这么多关爱活动,我们的获得感确实提升了不少。”外卖骑手黎保杰感慨道。

经费保障到位,干事创业才有充足的底气和干劲。今年以来,南宁市持续将真金白银投向基层,落实每个社区20万元惠民资金,并按照每个社区5万元/年和每名党员不低于100元/年的标准落实办公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安排农村基层党建基本保障经费1.54亿元,让村(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有实力服务群众,绘就了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丽新图景。

先锋引领优服务

用心用情写好“民生答卷”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飘扬在攻坚克难的主战场。今年以来,南宁市深入实施“党旗飘扬、先锋聚力”行动,以“一线建支部、一线搭平台、一线派党员”为抓手,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服务窗口,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承诺践诺活动等,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项目、服务群众、服务产业中奋楫争先、担当作为。

“我们大力推行‘建功一线、争创一流’先锋行动,推动市直机关党组织成立180余支党员先锋服务队,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确定242个攻坚任务,机关党员形成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绕道回避’到‘亮剑迎战’、‘单兵作战’到‘兵团攻坚’的转变,服务意识大大增强。”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党建惠民效能,南宁市还常态化开展“访民情、问民意、解民忧”行动,整合组织、发改、农业农村、财政、医疗、交通、住建、卫生健康、水利、文旅等部门力量,集中下沉基层一线,精准对接民生诉求,形成问题、项目、改革“三张清单”,办好1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此,青秀区大板三社区党委书记朱锡春感触颇深:“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的‘磁石作用’,把小区群众联系起来,及时受理并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不少居民的肯定和认可。现在,大家有困难、有诉求,最先想到的是去找党组织和党员帮忙。”

“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用辛苦换满意,以真心赢民心,不仅树立起基层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崭新形象,也让广大群众更加坚定跟党走、有奔头的意志和信心。今年以来,南宁市持续深化“双报到”机制,推广“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定期深入社区,累计走访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4.06万人,开展送服务活动8500多次,解决问题9500多个,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可感可及实事,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记者 韦静 苏政宇 韦姝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