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链”为强引擎 把“庄稼汉”变“新农人”——兴宁区构建新农人培育全链条赋能乡村振兴
利用“土专家”等实用人才教授的种植技术,兴宁区五塘镇村民种植的苦瓜获得“瓜王”称号。记者 潘浩 摄
近日,在兴宁区2025年“苦瓜王争霸赛”决赛中,兴宁区五塘镇村民黄志敏参赛的苦瓜获评滑身苦瓜“瓜王”。“我种了32年苦瓜,这滑身苦瓜是今年2月种下的‘心头好’。”脱贫户黄志敏如今已是当地响当当的“苦瓜哥”。
黄志敏的成功,是兴宁区以“人才链”为强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兴宁区全力盘活存量、广拓增量、厚植质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新农人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谱写新农人勇立潮头、驱动乡村发展的精彩篇章。
深挖“土专家”能量场
让田间长出“金招牌”
“过去蔬菜种植凭经验,现在得懂智能技术、会数字化经营。”近日,在兴宁区五塘镇西龙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陆坚邦正在向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传授幼苗培育、周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的“真经”。
“土专家”陆坚邦依靠“党建+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大棚蔬果供不应求,甚至远销越南等东盟国家,被乡亲们誉为“现代农业种植能手”“西龙村大棚种植第一人”。
近年来,兴宁区积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依托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开展全域摸排,精准识别并培育了227名像陆坚邦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兴宁区还聚焦特色产业,组建了由1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农业专家顾问团,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构建“专家带骨干、骨干教农户”的链式培育模式,并收获了累累硕果:“五塘苦瓜”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富凤麻鸡”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了城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自主培育家禽品种“零的突破”。
搭建“头雁成长营”
孵化高素质“新农人”
今年年初,在兴宁区五塘镇王竹村,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浪把课堂“搬”到鸡舍旁。他用图文案例,把复杂的鸡病防治讲得深入浅出,老乡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个科技小院探索出“公司+基地+小院+农户”的致富路,成功带动周边5000多户乡亲加入标准化养殖,户均年增收数万元,孵化出大批新农人。
科技小院的蓬勃活力,是兴宁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的生动体现。兴宁区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聚焦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技能提升、产业经营管理三大领域,精心铺设“田秀才—乡创客—带头人”成长通道。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创新采用“模块化课程+实操考核”模式,累计开展高素质农民专项培训15期。另一方面,针对设施农业、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组织368名农业人才完成技能提升,并选拔43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参加“头雁”项目及“耕耘者”计划等培训,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兴宁区还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实施农村党员技能提升工程,以“党建+农技”融合模式,开设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班3期,培训党员600余人次。
厚植“创业生态圈”
归乡人找到“大舞台”
在兴宁区昆仑镇太昌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振君的电商仓库里果香弥漫。创业路上,李振君借助2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不断扩大木瓜种植规模,创新打造“集体经济+党员先锋+双线销售”模式,带领乡亲将特产通过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卖向全国。近3年来,线上年销售额破百万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更辐射周边7个村屯,带动种植收入大幅增加,其中年网销额达500万元以上。
为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兴宁区打出政策“组合拳”,创新“财政奖补+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开发6款特色支农产品,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同时,建立“政策直通车”服务机制,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开展创建和申报服务工作。累计办理农业补贴申领、创业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申报等业务400余项,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兴宁区还大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将145名在乡村振兴一线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合作社骨干等优秀分子选入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推动形成“培育一个头雁、建强一个堡垒、带动一片发展”的生动局面,为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锻造了坚实的骨干力量。(记者 莫岚远 严君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