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造“六共”条件 解锁居民“幸福密码”——良庆区蟠龙社区大力推动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
近年来,良庆区蟠龙社区结合辖区多民族聚居和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创新践行“136”工作机制,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织牢精神纽带、做好治理服务“三个抓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条件,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诗朗诵《红色薪火科技征途》展现科技报国的新时代篇章,自编自演的《反诈三句半》为大家敲响防诈警钟……近日,在蟠龙社区主办的第七届红色经典咏流传诗歌大会上,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建单位带来精彩节目,大家在铿锵的诗朗诵中感受信仰力量。
“诗歌大会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雁琳表示。
近年来,蟠龙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为本促发展的做法,实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指导符合条件的4个小区94家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建立社企联建轮值制度,组织联建共建单位定期开展主题党日、良策惠企、公益集市等活动,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社区群众的“主心骨”。
党建联建共建汇聚起发展合力。如今的蟠龙社区正积极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制,以阵地共建、难事共解、资源共享、队伍共联等为目标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开展故事分享会、党员家庭日等活动,让党的声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有力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
充分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蟠龙社区企业众多,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如何用好“绣花”功夫串起“千根线条”,激活城市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在蟠龙社区,织起了以13个网格、192个微网格为主的一张“网”,并将“主动上门”服务理念和社区主阵地作用相融合,搭建起数字管理平台——社区“微脑”,通过线上线下收集“诉求清单”,让居民的烦心事有了解忧处。
对此,在蟠龙社区经营餐饮店的马军深有感触。几年前他来到南宁工作,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去年4月,他把老人和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社区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协商后很快就近安排了学校,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聚焦社区群众的所想所盼,蟠龙社区创新治理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社区居民公约,每季度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蟠暖邻里议事会”,商议停车位、幼儿托管等问题,充分激发社区治理活力,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搭建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步入蟠龙社区文体活动室,在书法区,在志愿者刘才世悉心教导下,十多名社区居民手握毛笔认真临摹,一幅幅书法作品跃然纸上;在艺术共享空间区域,蟠龙社区港湾艺术团的文艺爱好者正在排练节目,欢声笑语不断;在舞蹈排练室,居民跟随音乐舞步翩跹,晚年生活幸福多彩。
“社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老人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每天都很快乐。”76岁的居民何继荣说。
当前,蟠龙社区正积极打造“蟠暖邻里一家亲”社区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其中,并根据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开设亲子早教课、书法课等公益课程,不定期举办故事分享会等活动,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蟠龙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等,培育出2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服务品牌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经验。
“今后,我们将以‘精准服务促共融、优质资源强赋能’为主线,打造全龄友好型课堂,构建‘菜单式+进阶化’教学体系,完善‘多元合作+自治管理’模式,深化企社共建机制,搭建人才共享平台,深耕‘社区学堂’文化IP,通过课程精品化、活动IP化、传播可视化,打造居民认可度高、归属感强的工作阵地,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新图景。”刘雁琳表示。(记者 韦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