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让残疾人“好就业”更“就好业”——南宁市交出暖心答卷,助残就业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2025-07-31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李晶晶 |责任编辑: 李鑫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即第二期三年行动,以下简称《方案》),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注入强劲动能。回望第一期三年行动(2022—2024年),南宁市锚定十项行动靶心,筑牢“五大保障”基石,交出了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新增残疾人就业5937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从“蚕豆工坊”指尖流转的文创巧思,到企业车间流水线上专注忙碌的身影,残疾人正以汗水为墨,书写着自强不息的生动篇章。

精准滴灌方能育出繁花。南宁市始终追求“好就业”与“就好业”的双向奔赴。随着《方案》落地,未来3年,南宁市将以更细致的政策触角、更贴心的温暖服务,让更多残疾人在劳动中赢得尊严、收获幸福,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向阳而生。

暖心领航照亮前路

南宁市残联数年如一日,通过精准帮扶与推荐,为众多残疾人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在良庆区那马镇卫生院办公室里,肢体残疾的李佑康正专注地维护着每一台电脑设备。“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和同事们相处融洽。”李佑康开心地说。他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回馈着他人的关爱。

以实际行动践行助残承诺。南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坚持常态化联系督导机制,通过一场场专场招聘、一次次岗位推荐,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往职场的大门。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562家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1390人次。

暖心帮扶犹如春风拂面。市残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三方携手搭建暖心桥梁,2022—2024年共举办7场国企助残专场招聘会。此外,近100名残疾人在邮政快递企业里找到归属感,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街巷,将包裹与希望一同送达;市属国企为残疾职工提供免费通勤车,无障碍改造后的工作场所更加便捷……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残疾职工心里暖意融融。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带头示范作用,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残疾人的就业路。”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仅提供了岗位,更是尊重与接纳的传递,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在劳动中收获幸福,让这座城市因包容而更有温度。

社会力量携手同行

“技术学到了,原料也有了,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在横州市茉莉花阳光助残基地培训现场,黎秋月和其他学员正专注学习制作茉莉香包。这场为当地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培训,不仅免费提供花苗、原料与技术支持,还打通了成品回收渠道。正是“企业+基地+残疾人户”模式汇聚的社会力量,助力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市残联精心培育的“蚕豆公益”品牌,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梦想与现实——在直播基地,残疾人主播在镜头前自信展示文创产品;在“残健互助餐饮创业实习点”,残疾人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追逐创业梦想。

民营企业热忱加入,为残疾人就业注入汩汩暖流。2023年,17家民营企业带着诚意加入爱心助残就业联盟,雇主培训让企业更懂如何为残疾职工适配岗位,跨市交流为残疾人带来更多机会。“残健互助蓝灯指路”项目像一盏明灯,照亮残疾人就业路;88.41万元的“蚕豆公益基金”化作春雨,滋养一个个助残项目生根发芽。“蚕豆公益”、“残健互助”公益、“益起初发”公益、“小星星”公益、“星期六志愿者协会”等爱心品牌和组织,吸纳带动500余人就业创业。其中,“蚕豆公益小站”项目提供近百个残疾人就业岗位;“残健互助”公益在西大·永利地下步行街设立爱心铺面,让残疾人售卖手工制品和助残产品。

“车子洗得真干净。”一名女车主称赞道。在南宁市中尧南路的小星星洗车场,阿米(化名)正认真地擦拭着汽车上的水珠。这里的洗车工多为患有孤独症或智力障碍的残疾人,作为“班干部”的阿米从认不清车牌到学会收款、组织开展工作,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洗车场负责人、爱心志愿者和政府多年的接力帮扶。当社会各界的善意汇聚成河,残疾人的就业路不再孤单,他们用双手创造的价值,正成为南宁最暖、最动人的风景。

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在兴宁区,肢体残疾人老黄挨家挨户发放乡村振兴宣传册。这个由城区与广西北部湾银行合作,为脱贫户残疾人提供的“乡村振兴业务宣传员”岗位,让老黄既能顾家又能挣钱。3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车间到田间,南宁市用精准的分类帮扶织就一张细密温暖的就业保障网。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南宁市巧搭“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的暖心支架。在4家辅助性就业机构里,244名残疾人专注地做着手工艺品,加工电子元件。“蚕豆工坊”的微光照进巷陌,80余名残疾人及家属在家从事手工文创制作。隆安县震东社区的“扶贫车间”把岗位送到家门口,42名残疾人不用远行,就能靠着计件加工获得稳定收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则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7712人次,发放企业社保补贴123.87万元,惠及449人次。

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共赴致富路。横州市以“公司+协会+基地+残疾人户”模式,扶持253人发展甜玉米种植和茉莉花手工业,辐射带动2000余人就业。市财政局投入1205万元建设“阳光助残基地”,年均带动1600余人就业。我市相关部门则通过产业规划、政策落实、技能培训,为农村残疾人就业筑牢产业根基。3年间,2043名农村困难残疾人走进实用技术课堂,学养殖、学栽果,把技能种进田间地头。

重点扶持特殊群体

“能在这次招聘会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真开心。”肢体残疾大学生潘茂靖感慨道。市残联通过跟踪服务、精准推荐,帮助他成功入职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体育器材管理员岗位。这是南宁市针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一人一策”贴心服务、力促高质量就业的温暖缩影。

南宁市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市残联每年对毕业生开展100%就业意向摸底调查,通过机关事业单位优先推荐、直播带岗等多元渠道,实现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90%。同时,在广西朋宇组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国残疾人大学生实习基地,像潘茂靖这样的毕业生正积累职场经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信局等部门联合举办双选会,提供岗位2万个,以教育补助政策筑牢高校残疾人求学就业根基。

对于视障群体,南宁市通过规范行业发展搭建起技能立身的舞台。2022年,南宁市成立全区首个盲人按摩行业工会联合会。如今在122家机构里,383名从业者正用技能赢得尊重;26名盲人走进中专课堂,13人顺利毕业;8人拿到医疗按摩资格证,培训后就业率达90%;市社会福利中医医院集中安置36人就业,技能培训让更多视障者靠一双手“按”出光明未来。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在家门口的零工市场服务站点登记,几天后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元。”西乡塘区肢体残疾人黄新均提起新工作满是感激。南宁市不断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晴空。

3年来,南宁市推荐就业2045人次,成功就业277人;举办专场招聘会72场,组织749家企业提供岗位6146个,达成意向2060人。在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广西家友电缆科技有限公司里,残疾员工在流水线上忙碌,他们用汗水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技能为梦想插上翅膀。3年来,3767名残疾人走进技能培训课堂,在中式面点、电子商务等培训中提高本领;在网红小吃制作班上,听障学员靠手势交流诀窍;在第六届广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南宁代表队摘得团体亚军,3人拿下单项第一,9人参加全国赛获奖;24名听障学生考取中式烹调师资格证。

叩开高质量就业之门

“《方案》围绕4个方面共提出13项政策举措和实施十大行动,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将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二期三年行动是“精准滴灌”,从“解决就业”跃升为“稳定高质量就业”,不仅要让残疾人有岗位,更要让他们找到合心意、能出彩的岗位,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在第二期三年行动中,南宁市将进一步为残疾人铺就更暖更稳的就业路——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安置示范。推动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按规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市级未达标单位需在2027年底前至少招录1名残疾人,让公共服务岗位成为特殊群体的“暖心港湾”。激发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活力,常态化举办助残专场招聘,要求未达标国企每年至少参与1次;鼓励国企优先采购助残单位产品,放宽残疾人经营限制,落实税收优惠与金融扶持,让更多残疾人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

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就业创业路径,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将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纳入扶持范围;打造“美丽工坊”“励志主播”等品牌,升级“蚕豆工坊”;探索AI、大数据标注等新兴就业岗位。对重点群体提供“全流程”服务,推进辅助性就业,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强化农村残疾人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规范盲人按摩行业发展。

此外,构建职业技能赋能体系,整合资源开展精准培训,培育高技能人才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组队参加全区职业技能竞赛,运用科技成果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落实残保金政策,规范人力资源机构用工,让残健融合暖心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为残疾人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和信息保障。(记者 冯梓剑 李晶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