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系列报道 绿城更绿:南宁生态治理的进阶之路
美丽的那考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记者 宋延康 摄
编前语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处祖国南疆的绿城南宁,以笃行实干回应时代命题,奋力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晨曦初映,白鹭振翅点破心圩江水面清波;晌午时分,市民在邕江绿道骑行,江风送来畅快笑声;华灯初上,民歌湖湖面水幕与音乐共舞,将生态之美融入城市之夜……素有“中国绿城”美誉的南宁,正以一场静水深流的生态革命,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朝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目标,南宁以系统治理和创新实践为笔,饱蘸生态浓墨,正将传统优势转化为澎湃的发展胜势,铺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长卷。
能源结构“三级跳”
释放澎湃“绿动能”
近日,在华电南宁新能源有限公司江南分布式能源站三联项目现场,传统电厂的轰鸣声与烟尘了无踪影,如今正以“烧一次气,发三种能”的冷热电三联供模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跃升。
“能源利用率从传统燃煤电厂的40%跃升至80%以上。”该公司安全环保部副主任罗础茁指着高效运转的机组介绍道,“每年可节约标煤8.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锐减70%,氮氧化物排放直降90%,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几乎为零。”
作为广西首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和火电类黑启动电源项目,江南分布式能源站三联项目不仅是效率标杆,还是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机组从启动到并网最快只需6分钟,带满负荷也只需几分钟,速度远超常规火电。”该公司总经理尹景德说,“在发生极端电力故障时,它就是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的‘应急先锋’。”
面向未来,能源结构多元化升级已在路上。华电申报的“南宁市氢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入选南宁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工程研究中心认定名单,未来将加大“源网荷储”与氢能产业链协同的相关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拓展绿氢在交通、冶金、化工等领域应用场景。
能源“三级跳”的轨迹清晰可见——从传统高碳到清洁高效,再到氢能前瞻布局,南宁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绿能。
水系重生映照城
人水和谐幸福长
与水共生,因水而兴。南宁的水系治理过程,书写着从“掩鼻而过”到“亲水乐活”的蝶变诗篇。
曾经的心圩江、竹排江、那考河背负着内涝与污染的沉重记忆。如今,遵循“全流域治理”与“海绵城市”理念的系统工程,让河流焕新。市政管网建设与改造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业化运维让内河实现长效“美颜”。
“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为市民创造更多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福祉。”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用三科科长徐修平表示,改变如此可触可感:那考河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典范,市民运动健身,将美丽心情与美景相融;竹排江民歌湖段变身国际音乐小镇,水幕为台,歌声流淌,生态与文化交融共生。
治理成效凝结于闪亮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南宁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建成区黑臭水体达标率均持续保持100%,城市水质指数同比改善7.12%,地表水水质全国排名第16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居榜首。
科技赋能破壁垒
“智慧治水”惠民生
维系这份水清岸绿,科技赋能的“智慧之眼”功不可没。
在南宁市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的巨型屏幕上,全市3500余个水生态监测点位实时传回数据,河流断面水质、水源地状况、排污口动态等信息在电子地图上清晰呈现。
“过去跨部门查文件需要3天,如今3分钟即可获取结果。”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黄译娴点击鼠标,系统瞬间定位某处水质波动,“断面水质一旦出现异常,溯源功能即刻启动并触发警报,实现从‘人力排查’到‘系统破案’的跨越。”
智慧系统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监测—预警—溯源—处置”闭环链条,为水环境长效治理安上“科技之锚”。南宁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农姁霖表示,南宁将在“污染源管控上做减法,生态修复上做加法”,确保碧水长流,让科技之力持续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态福祉。
贯彻绿色发展观
人民城市景更新
行走今日邕城,蓝绿交织的生态肌理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从华电能源站的高效运转,到内河两岸的欢声笑语,再到监控中心的智慧之光,绿色低碳不再只停留于理念之上,已然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鲜活血脉。
“南宁的成效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治区政府参事黄健表示,“产业发展格局与‘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既壮大了产业,又塑造了景观,更赋予了市民诗意栖居的空间。”
南宁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生态进阶之路更加明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不仅关乎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一场发展哲学与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当能源清流驱动城市运转,当碧水蜿蜒滋润百姓心田,当科技之翼守护生态本底,南宁铺展的是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画卷——它属于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更属于每个市民推窗见绿、亲水而乐的幸福。
(记者 宾艺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