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精准脱贫、就业创业
精准脱贫是当前的第一民生工程。江南区按照贫困户“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标准,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因人因地精准施策,统筹抓好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全民教育三件大事,把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培育产业强支撑、教育培训拔穷根、金融服务助脱贫、社会保障保兜底。落实干部定点挂钩、对口帮扶、社会支持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千家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攻坚合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创新金融扶贫,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杠杆,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等难题。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594户502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江南区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增收。依托工业园区、重大项目,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建立1—2个创业基地,以创新方式推动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设充分就业城区。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解决重点企业招工和农村返乡青年创业难题。完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资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最低工资增长政策和减负惠农各项政策,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江南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2018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评估认定;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小学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名校;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型社区教育和优质民办教育,将突出平西小学、亭子小学等百年老校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学习型城区,塑造“善学江南”教育品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江南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大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科技、科协工作,提升科技孵化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江南区把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规划管理,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回建安置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切实让人民居有其所。注重可持续性,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统筹推进扶老、救孤、扶残、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深入开展“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问责和严管重罚机制,推进网格精细化、信息化、长效化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配合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黑臭水体治理”等试点工作,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江南”建设,建立健全政法系统信息平台,落实“群防群治”机制,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法治江南”建设,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大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造严密高效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近几年来,江南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49%、14.17%,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7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8%,新农合参保率达99.3%。享受城乡低保16.74万人次,城乡医疗救助1696人次,实现应保尽保。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新增岗位5.9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
危旧房改造、回建安置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科技、教育、卫生、计生、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自2012年末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以来,城区贫困人口减少9436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