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戎马卫国 情系家乡

发布时间: 2021-03-12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阮晓莹 |责任编辑: 李鑫

戎马卫国情系家乡

——记者走访莫文骅故居感受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莫文骅故居,群众通过观看文字图片了解莫文骅将军的戎马一生。记者刘增璇摄

1910年1月7日,邕江南岸,一间四进青砖灰瓦大屋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就是莫文骅。这间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亭子莫屋角12号的清式院落,记录了开国将军莫文骅生于斯长于斯的过往以及他戎马一生的履历。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军事家,更是南宁人民的骄傲。

近日,记者来到莫文骅故居,从亭江路一个不起眼的巷口进入,转弯就看到一座青砖灰瓦的清式院落,大门旁悬挂着“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莫文骅故居”和铭刻简介的石牌。推开朱红色的大门,这位开国将军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

驰骋疆场建立功勋

莫文骅从小勤奋学习,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革命。1929年,他在广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并参加南宁兵变,后随兵变部队参加百色起义,转战几千里到达井冈山,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击退了国民党军11个师以及海军、空军疯狂的联合进攻,坚守塔山六天六夜,粉碎了蒋介石增援锦州的图谋。

1949年,莫文骅调任第十三兵团政委。这年11月初至12月初,莫文骅与兵团司令员奉命率部投入广西战役,担负远距离迂回任务,与中路、南路大军一道围歼逃到广西的白崇禧集团。第十三兵团势如破竹,于1949年12月4日解放南宁,11日解放凭祥,并把红旗插到凭祥镇南关,宣告广西解放。激动不已的莫文骅当即赋诗一首:“雷霆万钧力,疾风卷乌云。大军突桂境,残阳已西沉。血战二十年,重踏家乡门。地面变颜色,天上换星辰。”由于莫文骅博学多才,兼资文武,素有“儒将”之称。

高瞻远瞩建设广西

广西解放后,莫文骅先后任南宁军管会主任以及广西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副书记、省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主持省委和军区的工作。1950年任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他高瞻远瞩,当年率部南下到湖南时,就向上级申请要在广西修建铁路。1951年5月,一条长400公里的铁路直通到越南。

1951年初,莫文骅考察了当时属于广东的钦廉地区(今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带),回南宁后,他认为从战备及长远考虑,广西需要一个出海口,与叶剑英、张云逸商量后,报请中央,将离广东较远的合浦、灵山、钦州、防城四县与离广东较近的广西怀集县对调。经中央批准,广西自此有了出海通道。

1955年,莫文骅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关心教育无私奉献

如今,莫文骅故居多由他的侄子莫崇光管理。在莫崇光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距故居仅700米的南宁市亭子小学。“‘亭子小学’这几个字就是伯父题写的,当年这所学校也是他出资建设,他每次回来都来看一看。伯父一生关心国家前途,关心国家下一代。”1949年12月,莫文骅从兵团经费中拿出2万元修建亭子小学。2000年,他病重时嘱咐家人,他去世后,就把政府发的抚恤金捐献给亭子小学用于办学。

在亭子小学的校史室,运用文图展现了莫文骅的生平和建校历史。师生们对这些历史非常熟悉,曾经的亭子小学学生张传杰在留言本上写下:“虽然敬爱的莫文骅将军与世长辞,但他热衷教育事业,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成为祖国栋梁,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关心教育,莫文骅还为广西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莫文骅生活简朴,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1991年,他将收藏的30件珍贵书画文物捐献给了广西博物馆。1993年,他向南宁市博物馆捐献了10件名人书画。

“伯父说,广西的馆藏比不上其他省份,能多捐一件就多捐一件,让家乡人多喝到一点文化‘甘泉’。”莫崇光对伯父充满了敬意,还说只要是对家乡有益的事,伯父总会热心去做,还会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做,“伯父常说‘如果人人都有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大家也会生活在一个更加和睦美好的氛围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