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鼓足精气神 跑出加速度 激发新活力 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战略支撑

发布时间: 2021-03-12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潘涯 |责任编辑: 李鑫

 

南宁第三届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现场。

产学研合作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卜英豪摄)

 

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启动。

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2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32个,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1151家,瞪羚企业37家,南宁首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2020年,南宁科技交出了高质量答卷,各类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平台数量再创新高,创新首位度进一步凸显。

 

不负春光,奋力奔跑。今年3月9日,南宁召开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强创新专项工作组会议暨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迅速部署新一年目标任务。南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平台、强主体、活机制、聚人才、促合作,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研发投入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把南宁打造成为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动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以“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奋进姿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提升创新平台集聚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2020年,面对新一轮国家重大创新布局的机遇,南宁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引进建设6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目前,南宁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32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达12家。南宁·中关村创新生态日益完善,“一基地、一中心、一园区”已成体系,累计引进培育358家高科技企业,去年总营业收入达110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我市将围绕产业创新需求,聚焦汽车电子、微生物工程、3D打印等产业领域方向,引进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在邕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5家,推动合成生物学等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落地。支持在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发展壮大,通过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要进一步加快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关村信息谷科技园建设项目,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大力度发掘一批本土优质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利用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持续吸引一批来自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初创企业,孵化、培育一批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产业协同聚集高地。

 

此外,将围绕产业创新和人才需求,加大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分支机构;加快推进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产业孵化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推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产教研融合基地、桂林理工大学产教研融合基地建设运营;与广西科学院等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推动南宁中科微波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引导企业与驻邕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的核心载体;加快推进力合南宁科技创新中心、和德科创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辐射东盟的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中心;深化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促进优势产业的技术成果到东盟国家推广示范;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作用,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拓宽与国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现代农业、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合作渠道。

壮大创新主体激活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是产业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高新技术企业是其中的主力军。

 

2020年,南宁的创新主体持续壮大,众多创新型标杆企业脱颖而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跻身“2020中国企业创新能力1000强”榜单,37家科技企业上榜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广西梯度有限公司入选全区首批独角兽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16.26%,瞪羚企业较上年增长32.1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上年增长69.58%;实施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政策,640家企业获得自治区和南宁市研发奖补金额达2.3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增长81.22%。

 

今年,我市将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深加工、特色优势农业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优质资源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出一批重大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性规模生产等标志性成果。

 

同时,健全完善创新型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00家;加大对瞪羚企业和入库培育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力度,培育市级及以上瞪羚入库企业25家。加大“三企入邕”科技招商力度,注重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重点后备企业上市(挂牌),助推一批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成长速度快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还将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孵化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南宁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三大空间载体建设,助推南宁国电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载体;支持引导田园生化、博世科等企业建立专业孵化载体,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构建首府南宁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空中走廊”,加快推进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入驻协同创新中心在孵团队或企业10家,引进5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落户南宁。复制深圳“飞地孵化器”模式,在上海建立“飞地孵化器”。

高位推动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市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强化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2020年,我市出台《南宁市“人才飞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广西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功举办2020年第三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同比增长56.78%。截至目前,有8个项目在南宁注册落地。另外,还实施了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邕江计划”、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37项。同时,我市引进院士等国家级顶尖人才15名。

 

今年,我市将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体系,以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项目,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探索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路演模式,选拔引育一批推动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建设提升人才引育平台,在创新资源集中的海内外发达城市设立“人才飞地”,着力提升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引智工作站等平台能力建设。支持高层次人才牵头建设创新平台,依托院士工作站、南宁市高教园区等平台,畅通从海外、区外引才通道,为人才项目落地转化产业化提供服务,力争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30人(个)。

营造良好科创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城市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强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平台以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激励政策,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具有南宁特色的创新发展配套措施,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丰富,区域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南宁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由2016年的37.75亿元增至2019年的52.5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0.64%提高到2019年的1.17%。

 

2020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紧急出台了“抗疫十条”,全力支持和服务南宁科技型企业抗疫情、渡难关、促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创新环境,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的征程,我市将充分激活科技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学制定南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围绕“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揭榜挂帅”等制度,扩大科研自主权;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补充的研发投入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科技改革政策措施文件,着力纾解强首府强创新关键性“梗阻”,提升科技创新现代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撑环境。

 

同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补助政策,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到南宁转移转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培育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专利成果的转化、交易、许可及质押融资等服务;加强科技金融支撑,落实“桂惠贷”政策,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发挥科技投资平台、南宁力合天使基金引导作用,持续推动南宁市创投基金、天使基金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为优质科技型企业和项目提供创新支持,促进产业创新。

2021年南宁科技工作奋斗目标

●新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5家

 

●新增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7个

 

●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300家

 

●市级及以上瞪羚入库企业达10家

 

●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0项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

 

●新建立“飞地孵化器”1家

●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300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