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用生命书写忠诚 把青春献给革命
用生命书写忠诚把青春献给革命
——记者走访革命烈士林景云故居
3月的南宁,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位于邕江南岸的红色革命遗址——林景云烈士故居前院,4棵有百年历史的芒果树枝繁叶茂。故居已有上百年历史,故居旁,“红船”、荷塘构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95年前,居住在此的林景云成为南宁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林景云在风华正茂之时毅然投笔从戎,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最终为掩护大部队撤离保存革命实力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8岁,他用生命书写对党忠诚,把短暂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走进林景云故居,正堂摆放着的是林景云烈士夫妇的半身铜像。故居内最让人动容的展品,是林景云的外孙女林宝霞亲手为他绣的十字绣,上面的场景是邕江边林景云在妻子刘慕华送别下投笔从戎的画面,这是她根据林景云生前留下的照片在画布上绣下的。林宝霞自13岁起,便开始搜集与外公有关的大事小事。
回顾林景云的一生,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内涵是如此的丰盈,闪耀着一心为党为人民的革命荣光。
1902年,林景云出生于邕宁县良庆乡(今南宁市良庆区)瓦缸窑村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926年,林景云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广西分校,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宁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9至1930年,林景云先后参加邓小平领导的“南宁兵变”和龙州起义,被派往龙州开展起义前的组织准备工作,是秘密筹备龙州起义的重要党员干部之一。1930年,在白马山战斗中,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他被敌人杀害于龙州县鸭水村,年仅28岁。
白马山战斗后,人们只知道林景云牺牲了,但那场战斗的详情无人知晓,他的遗骸更不知在何处。2009年,龙州鸭水村村民梁炳聪向龙州起义纪念馆递交了一份其父亲梁玉汉的口述记录材料,当时战斗的细节才得以揭开。
根据这份口述材料,梁玉汉原名谢德成,是白马山战斗最后一名亲历者,也是和林景云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唯一见证人。
时间回到1930年3月22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战斗,35人的阻击队只剩下林景云和谢德成,他们被敌人围追堵截,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林景云当机立断,烧掉了身上携带的机密文件、人员名单、书信、证明等,语气严肃地对谢德成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走,如果我们俩能活着出去,我给你当火线入党介绍人。如果我出不去,你有机会见到我家人,就跟他们说我没有丢林家的脸。”说完,林景云掏出5块大洋交给谢德成,交代他留3块大洋当路费,另2块大洋替自己交党费。在突围中,谢德成被子弹射中晕了过去,醒来时已不见林景云的踪影。此后,谢德成从未放弃寻找林景云,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儿子继续寻找。终于,林景云的遗骸于2009年被找到。如今,他长眠在崇左市龙州县鸭水村。
2009年,林景云烈士故居被登记为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是南宁市区红色文物点之一。2015年,林景云被评定为烈士。2017年,林景云故居被确定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站在林景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踏着红色足迹来聆听红色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