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11%,超过全国总体水平!

发布时间: 2021-04-01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朱明强 |责任编辑: 李鑫

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南宁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11%进入稳步上升期

科普场馆对提高南宁公民科学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图为学生在市科技馆参观学习。记者赖有光摄

南宁市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孩子们观看机器狗表演。记者冯梓剑摄

科普基地丰富中小学生课外生活。图为小学生参观了解市气象局预警信号柱。记者宋延康摄

市科协到新竹社区调研社区科普建设情况。(市科协供图)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0.56%,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7.70%。其中,南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1%,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为“十三五”期间增幅最大一年。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指标是反映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三部分构成。 

南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得益于我市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机制。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广西科协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目标任务,聚焦薄弱环节,加强分类指导,着力打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攻坚战,多措并举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促进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南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且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反映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特征,是广西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洲表示,下一阶段,南宁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制定《南宁市2021—202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我市科学素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全域科普服务能力和科普工作协同机制,努力开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崭新局面。 

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 

根据调查,与广西各相应群体的总体水平相比,南宁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在快速提升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 

从城乡分类来看,南宁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大于广西相应水平的差距。2020年,南宁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3.6%,高于广西城镇居民水平;南宁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6.2%,高于广西农村居民水平。 

从性别分类来看,南宁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高于女性公民,性别差距小于广西相应水平的差距。2020年南宁男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1.6%,高于广西男性公民8.84%的水平;南宁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0.3%,高于广西女性公民6.35%的水平。 

从年龄分类来看,南宁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且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依次递减状态。2020年南宁18—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为13.1%,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40—54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为9.8%,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55—6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为8.0%,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20年南宁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24.8%,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3.7%,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3.8%,高于广西相应群体水平。 

南宁市民对网络信息有良好的辨别力 

互联网是南宁市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调查显示,通过电视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分别为85.1%和76.6%,其中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首选的公民比例为55.9%,明显高于首选电视的比例(27.2%)。其次,南宁市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依次为:报纸(43.9%)、亲友同事(27.8%)、期刊(26.4%)、图书(20.7%)、广播(19.6%)等。 

南宁市民是否会盲目轻信或转发微信朋友圈里的谣言?调查显示,南宁市互联网使用者更多选择“看是否有本领域专家的认可”来处理和辨别网络信息。从市民辨别有疑问的网络信息的行为来看,选择“看是否有本领域专家的认可”“看是否有可信的证据及严谨的结论”和“看出处是否为主流媒体”的南宁市公民比例分别为68.6%、65.8%和46.9%;选择“看其他人的评论”的比例为37.0%;选择“不相信任何有疑问的信息”“看是否有极端或绝对的表述”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比例分别为27.9%、19.7%和13.2%。表明南宁市民网络信息辨别的总体情况较好,大多数公民具备网络信息辨别的行为意识和价值判断。 

科普场馆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市民‘零距离’感受科技的独特魅力。”喜欢在周末带孩子到南宁市科技馆参观学习的市民黄川说,馆内丰富的科普课堂让孩子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轻松地学习了科学知识。 

记者了解到,市科技馆自2017年9月开馆后,共接待到馆参观群众120多万人次,以高质量运行服务切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对提高南宁市公众的科学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民参观科普场馆、利用科普设施的比例持续提升,对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利用率显著增加。南宁市民利用科普场馆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较多,在过去的一年中,南宁市民参观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62.0%),公共图书馆(58.1%),自然历史博物馆(48.6%),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46.9%),流动科技场馆(29.4%),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24.7%)。 

调查显示,南宁市民对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科普场所的满意度较高。有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各种信息渠道和科普场所对其在获取知识、增加兴趣、加深认识、形成观点、解决问题等方面均有很大或一定程度提升。 

九成市民支持科技创新 

“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你对此支持吗?”调查显示,90.6%的南宁公民赞成。这表明,南宁市民理解支持科技创新,积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根据调查,南宁市民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卫生与健康”,比例达95.8%;对“节约资源能源”“应急与避险”和“网络与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比例均超过89%;对“气候与环境”“军事与国防”“前沿科技”和“航空航天”感兴趣的比例依次为87.5%、85.1%、76.5%和73.0%。表明了南宁市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成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态度较为理性,理性求实的科学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同时,南宁市民崇尚科学,高度认同科学家的工作。调查显示,南宁市有92.6%的公民赞同“科学家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有90.8%的公民赞成“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有84.7%的公民认为“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有83.7%的公民认同“科学家对其研究领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有72.6%的公民赞同“科学家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需要提高待遇”。表明南宁市民十分认同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赞成科技工作者应履行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 

科学防疫认知水平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南宁市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认知来源于哪里?认知有多少? 

南宁市民认为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有帮助的信息来源是权威媒体渠道、权威数据信息和权威科普知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南宁市民最相信“官方实时新闻”“疫情最新数据”“权威专家观点”和“新冠肺炎科普知识”,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6.0%、67.0%、64.8%和55.1%。 

同时,南宁市民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流行传染病传播途径”和“个人防控行为”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都超过八成:当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有89.5%的市民能够正确应对;有92.5%的市民知晓新冠病毒会直接感染影响人体的肺部;有89.2%的市民知晓新冠病毒感染在潜伏期也有传染性。表明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推进,南宁市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科学议题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立长效机制拓展科普工作领域 

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健全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工作小组工作制度,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精神,将科学普及活动经费和科学素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各级科协积极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本辖区内科普经费落实的具体人均标准,并积极争取人大、政协的支持,通过人大执法检查、政协委员视察等各种形式督促科普经费落到实处,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保障。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科创中国”组织创新,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新动力。我市于去年6月成功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后,凝聚力量统筹推进工作,加强合作引进创新资源,加强谋划注重可持续发展,各项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成为广西首个获批设立中国科协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0个城市(园区)之一。去年引进“跨境直播一站式服务”“卵黄免疫球蛋白抗技术”“高速信号连接器中国市场化项目”等12个项目入驻,目前,我市离岸基地共有17个海外项目入驻,并依托海外团体、企业,在13个国家和地区共建立21个海外引智工作站。 

开展“科创中国”组织创新,离不开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的不断提高。今后,我市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社会参与度高、科技含金量大、群众感知度强的良好科普氛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共同创造科学智慧生活的美好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