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创新传承技艺 留住古老记忆

发布时间: 2021-10-28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莫岚远 |责任编辑: 李鑫


用石磨布置而成的千磨水景,以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建造的亭子,用石磨、石槽、石缸打造出的艺术长廊……在美丽南方·老木棉匠园里,随处散发着艺术的气息。老木棉匠园不仅是景区,更是一个展示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平台,园区因其特色的手工艺品、伸手可触的文化遗存、纯净自然的乡村风光、韵味悠长的风物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

老木棉匠园是我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是“工艺美术+文旅”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我市积极把多元融合激活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动能,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发展中。

       园林景观独具匠心


拥有优越自然环境的老木棉匠园建于2006年,原是一处废弃农场,后来被改造成一座传统工匠艺术的乐园。

在“匠人艺术”主题之下,工坊、匠人、手艺、传统、乡土等关键词较好地体现了老木棉匠园的特色。园区保留了原先古旧淳朴的风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因势利导加入多年来搜集的“老物件”,就地取材,加以装饰,使其获得“修旧如旧”的效果。

乡土文化是老木棉匠园特色中的“基础色”。园区里,石磨、石槽、石舂、石缸、陶盆和瓦罐,使人仿佛置身于乡间石巷之中;古井上的辘轳默默叙说着坊间的人事变故;爬满青藤的门廊,由青砖、陶罐、石缸和磨盘垒砌起来的山墙照壁牵系着岁月悠长;采用古法酿制的米酒从小酒坊深处飘来清香;灶头火洞营造出袅袅炊烟的景象;由数千块石磨层叠交错堆砌而成的潺潺瀑流水景,让心情远离尘世的喧嚣。

“古朴厚重的砖瓦石透出独特的人文气息,还有各类壮族特色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别具风格,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市民吴进珍说。

       民族工艺在此传承


除了陈展“老物件”,老木棉匠园积极招纳能工巧匠,让他们在这里潜心创作、交流切磋,让传统得以“复活”和传承,形成以工匠为灵魂的传统工艺振兴园区。目前,匠园汇聚了19名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资深手工艺匠人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冬鹏是“壮刀王”工作室的创立者,各种不同形式的壮刀都可以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每一把壮刀上的锻花纹钢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花山壁画里的刀剑全在这里“复活”。匠人陆明除了制作传统木吉他,还对天琴等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进行创新,把天琴音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孜孜探索,研究制作了已在国内失传的尺八古老竹制乐器。

“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游客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乐器。”陆明说。

匠园里,还有木艺、皮艺、陶艺、布艺、漆艺、雕刻、扎染等传统技艺的艺术工作室,每一位匠人手中都掌握着一门技艺,用匠心传承着传统文化。

匠园还开设了传统手工艺体验培训课程,为手工爱好者和喜欢原创设计的朋友提供了平台。同时,还面向学生推出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参加手工艺体验课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美丽南方·老木棉匠园副总经理张翠霞介绍,自2017年5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园区共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提供就业创业平台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工艺,根号三木雕艺术工作室与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合作打造了学生实践基地“众创空间”,为广大传统工艺爱好者提供工作场地、技术扶持,极大地鼓励和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传统工艺事业,更好地就业创业。部分匠人工作室成为广西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实训基地。

目前,老木棉匠园正在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等院校洽谈,吸引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入园创业,打造一条具有东盟特色的匠人街。

西乡塘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倪伟表示,“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城区将继续深挖文旅产业融合潜力,为景区发展注入文化之魂,让市民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还能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