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石榴结籽心连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
壮家尼达妮表演传统童谣。记者梁枫 摄
良庆区坛板坡建设同心文化广场。
在广西青少年“希望阅读”活动中,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教师为孩子们带来主题课《石榴籽儿一家亲 民族团结心连心》。记者黄红锦摄
市民参观位于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众创云平台智慧展厅。记者叶子榕摄
市检察院开展民族团结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
我市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开园暨民族团结林植树活动。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美丽和谐稳定的广西首府南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5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8%。
一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南宁市民宗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感恩奋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推动各民族和谐共融、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民族团结是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是南宁各族儿女的生命线;如今,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南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也没有少;如今,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书写新篇章,奋力在全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走在前作表率。
民族团结花盛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宁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南宁市确定了16所中小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在南宁市明秀小学,从主体建筑到每一个装饰细节,处处融入花山岩画、绣球、铜鼓、壮锦等壮族元素,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明秀小学是南宁市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商业街区、进宗教场所、进家庭)活动的一个缩影。南宁市以“石榴花开美邕城”为主题,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九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各民族之间关系融洽、和谐。
南宁市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宣传教育主线来抓,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着力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着力讲好南宁民族团结故事,着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和联谊交流活动,着力加强实体化和理论研究,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全市每年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超过600场,参与各族群众达30多万人次;依托市级少数民族联谊会及12个县(市、区)联谊工作站,全市平均每年举办各类联谊交流活动超100场次,参与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
2020年,南宁市社科院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89%的被调查者对南宁市当前民族团结度的评价为满意(包括非常好和比较好),96.38%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观念的认同感比较强烈。这表明,南宁市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南宁市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扎根于首府各族群众心中,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和衷共济谋幸福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创新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工作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南宁市坚持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
南宁市以“13456”全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南宁模式”为平台,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解决住(租)房、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以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为平台,不断充实和完善少数民族社团信息资料库;以全市362个民族之家为平台,为各族居民提供就业帮扶、就读帮扶等志愿服务,每年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实事超过1.3万件。
2020年7月,广西首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揭牌,标志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南宁市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处理涉及少数民族人口的矛盾纠纷,通过创新举措,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民族事务治理机制,大力促进各民族人口社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11月,南宁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2021年4月21日,国家民委确定南宁市民宗委为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后,南宁市探索构建“1+10+7+6”工作体系,推进国家民委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工作。以市民宗委为基层联系点,市司法局等10个单位为基层联系站,逐步将联系点站打造成为推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城市民族事务法治化体系和机制的前哨点和实践基地,打造成为推动民族工作部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示范点。据统计,仅2021年,全市各联系点站就集中走访征求意见109次,开展普法、培训活动66次,征集到涉及民族事务意见建议96条,收集社情民意516条,解决并反馈问题135个,惠及各族群众1300多人次。
今年1月20日,广西首个“宣传教育、服务保障、就业创业、面向东盟”四位一体的云平台——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众创云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南宁市民族事务现代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美美与共促发展以民生大改善不断增进民族大团结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全市上下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的“试金石”,以民生大改善增进民族大团结。
如今的南宁,公路畅通城乡,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不断涌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数据不断刷新……这是各族群众交出的脱贫答卷,更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
进入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南宁市坚持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策,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新兴业态,形成旅游与体育、娱乐、餐饮、文化等融合的产业体系,为民族村寨振兴注入新活力,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壮大,多渠道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
我市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特色建筑风格为载体,打造了一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并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潜力,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保护与发展双提升的目标。同时,通过加强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和民族节庆经费,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及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1年,全市有11个村屯获命名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数量居全区第一。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忠良村(美丽南方)被列入广西2021年、2022年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发展试点名单。
2021年,南宁市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952万元,实施项目116个;落实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10万元,全市民贸民品企业享受贴息3451.02万元,居全区第一。
联动监督聚合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何以有力有效的监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市民宗委党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组+派驻”立体联动监督模式,借助纪检监察的力量,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的监督、监管,推动驻在单位党委(党组)与纪检监察机关贯通协同,形成整体监督合力,促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宁市民宗委坚持每季度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分析研究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建立市纪委监委驻市民宗委纪检监察组列席党组会制度,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对“三重一大”项目的日常监督。
2021年,市民宗委选取南宁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等群众关心、涉及面广、有代表性的事项,确定重点工作监督项目,与纪检监察组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并深入各县(市、区)、乡镇、村屯(社区)、学校、企业检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一年来,市纪委监委驻市民宗委纪检监察组向市民宗委反馈的11个问题全部整改,整改率100%。
市民宗委将巩固拓展“党组+派驻”立体联动监督模式,整合部门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力量,突出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工作的监督,积极推进“清廉机关”建设,以机关作风转变推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开展,为奋力谱写首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纪律保障。
(记者/郭少东、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宁市民宗委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