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不忘脱贫攻坚奋斗路 再迈乡村振兴新征程

发布时间: 2022-06-1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责任编辑: 李鑫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回望过往史,眺望前方路。从今天起,南宁日报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栏目,从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入手,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报道,生动展现首府各领域工作成效,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干部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激励全市上下踔厉奋发新征程,笃行建功新时代。 

农业产业生机盎然、乡村环境优美宜居、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在绿城大地,一幅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尽锐出战、精准发力,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以来,我市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区域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新征程上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战贫困 这十年,生活更好了

每年5月都会迎来小龙虾的丰收季,小龙虾养殖户此时也开始忙碌起来。在上林县三里镇稻虾共作扶贫产业示范区,虾农们抓虾、挑虾、称重和装车,丰收的欢乐充满整片稻田。乡村特色产业的兴旺、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已然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答卷上最靓丽的一笔。

过去,南宁面临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压力,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全市共有上林、马山、隆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邕宁区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421个贫困村、406466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9.33%。

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坚,我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南宁这个全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9408元增加到2020年的16130元,增幅达71.4%;全面完成6.3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和2.04万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根据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2021年南宁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02.45元,增收步伐持续加快。如今,首府广大农村特别是昔日的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折射出首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和壮丽前景。

兴产业 这十年,钱袋更鼓了

山上种满茶树,低洼荒地发展“双高”糖料蔗……在横州市,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蓬勃向上,农民收入蒸蒸日上,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南宁市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不少贫困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既无产业支撑,也无发展前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空壳村”变为“产业村”,成为我市助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长久致富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拿出实招、硬招,多渠道、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每个贫困村100万—150万元的标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注入强劲动力,点燃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截至2020年底,全市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率全部达90%以上;全市155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火龙果、沃柑、香蕉、茉莉花、香米、甜玉米、肉牛、黑山羊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四五”以来,我市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为推动农村地区向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在着重打造“6+6”全产业链、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方面谋划了一批示范作用明显,带动能力强,有前景、有潜力的重大项目;形成了粮食、林产品、蔬菜、水果、畜禽、糖料蔗等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农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首府乡村画卷美丽生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重治理 这十年,环境更美了

在青秀区长塘镇长塘村王里坡,村民莫体逸经常到该坡污水处理站附近的小道上散步。而在几年前,这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虫滋生。2018年,青秀区实施王里坡污水处理站项目,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及处理率,王里坡实现华丽转身。

一方干净的水土、一条小小的步道,承载着的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首府乡村风貌的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政策、资金、人力等持续投入,全市乡村旧貌换新颜。我市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乡村规划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屯)通生活用电、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市6.31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安居房、过上新生活。2016至2020年,全市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971个,惠及农村人口388.44万人。

2021年,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共4252个村屯完成全域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公共照明项目60个,涉及20个乡镇60个村屯;完成屯内道路硬化4010平方米;争取中央、自治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推动建设32套污水处理设施和开展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如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首府乡村,正不断厚植生态底蕴、提升乡村风貌,努力从“清洁美”向着“整洁美”的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