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平陆运河已通过环评审批 南宁离直航出海又近一步

发布时间: 2022-07-01 |来源: 南宁晚报 |作者: 黎兆齐 |责任编辑: 李鑫

昨日下午,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平陆运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情况。据悉,自治区相关责任单位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平陆运河项目已完成环评审批。平陆运河将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实施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构建“绿色和生态平陆运河”。 

平陆运河打造亿吨级水运交通大动脉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西江流域连接北部湾港的亿吨级水运交通大动脉,上游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相连,向西经邕江直通南宁和左、右江腹地并通云南,向东经郁江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向北通过黔江、红水河或柳江直达贵州,向南由北部湾出海。 

平陆运河线路全长约140公里,起点位于南宁市邕江下游150公里的横州市西津水库平塘江口,跨沙坪河与钦江支流旧州江分水岭,经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干流南下进入北部湾钦州港海域。 

据介绍,平陆运河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根据规划,平陆运河项目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通过开展运河沿线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实施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沿河生态廊道,着力打造低碳运河,共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滨水经济带,力争将平陆运河打造成为世界级高水平保护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 

项目顺利通过环评报告技术评审 

平陆运河开挖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应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落实保护措施。针对平陆运河项目环评体量大、内容多、要求高、时间紧的特点,为提高环评报告的审批效率,广西生态环境厅多轮组织对重点评价的地表水、水生态、海洋生态、陆生生态等进行专题审查,累计邀请200多人次召开专题论证会。 

高标准、高规格组织环评报告技术评审。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王金南等8名国内顶尖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构建、水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项目最终顺利通过评审。 

环评报告通过技术评审后,广西生态环境厅落实“放管服”工作要求,于6月7日受理平陆运河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审;6月30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成环评审批,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重要支持。 

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公众参与度,在已有公众参与调查的基础上,广西生态环境厅于6月28日召开听证会,主动向公众解释平陆运河饮用水安全、红树林占用、航运影响等问题。 

沿线两岸预留1公里保留区建设生态廊道实施保护性开发 

平陆运河将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实施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沿河生态廊道,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构建“绿色和生态平陆运河”。 

按照“全面分析保护受体、科学分析影响程度、精准提出对策建议、科学谋划发展趋势”的思路,将“通航、治水、复绿、造景、循环”等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不断完善项目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的环保措施建议,提升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在平陆运河沿线两岸原则上预留1公里的保留区用于建设生态廊道,保护沿线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性开发。针对性地提出在运河越岭段布设动物通道,促进运河两岸间动物交流;保留36处原河道的形态或形成的牛轭湖作为生态涵养区,最终形成“多廊+多点”景观格局,构建生物多样、丰富的运河生境。 

合理设置过鱼设施和鱼类增殖站。拟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设置2个鱼道,为鱼类和水生生物提供洄游通道,恢复钦江的连通性,解决现有青年水闸鱼类洄游阻隔问题。并通过建设人工增殖放流站、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对鱼类损失进行补偿。 

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对运河沿线陆生、河流和海洋生态进行定期观测。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反映平陆运河建设运行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完善生态安全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