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开局良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广西“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开局良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治区政府新闻办7月8日举行的广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透露,2021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等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十四五”开局良好。“十四五”期间,广西要以实现“深入打好”为着力点,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攻坚举措,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推动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到2025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6.0%
近年来,通过系统、源头协同治理,广西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已连续4年全面稳定达标并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2022年1—6月,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6.4%,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8%。
蓝天保卫战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已作出决策部署,为抓细抓实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牵头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规划》。
“十四五”时期,广西将锚定国家下达广西的“到2025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6.0%、PM2.5浓度不高于26.5微克/立方米、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的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锅炉和炉窑治理以及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加强秸秆焚烧、城市扬尘、烟花爆竹燃放、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防治,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让八桂大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持续提升八桂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多措并举保护群众“水缸”
对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
饮用水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广西多措并举保护好百姓“水缸”,让群众喝上放心、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广西2022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相继印发,明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按照年度工作计划逐项推进。
——开展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和环境状况的评估。完善水源地信息管理档案,定期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
——加强环境监管,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开展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情况“回头看”,对已整改的1122个环境问题再核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加强帮扶指导,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划定批复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90个、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36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621个。县级以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分级分类、稳步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继续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强化水质监控、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建设,筑牢水源水质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在南宁市等地建设一批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县
“十四五”时期,广西将按照“保护优先,源头预防;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强化监管,依法治污”的原则,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进一步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涉重金属行业重点污染物排放,划定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和耕地安全利用及严格管控任务较重的地区,自2023年起,执行颗粒物和镉等重点重金属特别排放限值。在22个县(市、区)实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开展集中连片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识别和污染源头追溯,逐步建立污染源清单。
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严格新增土壤污染项目准入,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严格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已掌握情况,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整改。
巩固提升耕地分类管理。强化已采取安全利用措施的耕地和水稻等作物协同监测,动态调整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并将清单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2023年底前完成111个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持续实施耕地安全利用,在南宁市、贵港市、河池市等组织建设一批安全利用示范县,探索建立安全利用类耕地可持续安全利用长效机制。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指导南宁等市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
广西将把减污降碳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工作统筹,编制《广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广西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广西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从“十三五”的末端治理转向“十四五”强化前端的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
严格“两高”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颁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指导资源开发利用、行业布局和项目审批。与发展改革委、工信委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督促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46个“两高”项目问题。结合碳达峰及碳强度目标控制要求,探索在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中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和碳减排措施,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积极推进试点示范。指导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创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模式,努力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