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南宁市在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夺魁,斩获2金2银2铜好成绩
8月30日—31日,历经层层角逐,由自治区文明办、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广西消防救援总队联合举办的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总决赛在桂林落下帷幕。
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总决赛活动现场。
南宁市共有8个项目在全区5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军总决赛并斩获多个奖项。其中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爱的“地贫线”——地贫儿童四维赋能支持网络分别以第一名、第五名成绩斩获金奖,“职”“工”一家亲,绘就“砼”心圆、八桂助残托起星娃创业梦——家门口的烤鸡店,南宁市“小小志愿者·反诈少年团”志愿服务项目、1074交通台“爱的后备箱”公益活动分别斩获2银2铜,南宁绿房子儿童家长接待中心、“朝阳暖夕阳”携手共建美德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优秀奖,创历史新高,在全区各地市中名列前茅。
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作为我区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在广西志愿服务领域享有盛誉,每年报名者众多,竞争异常激烈。自5月启动以来,南宁市文明办、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积极发动辖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报名,为确保推荐项目的质量和获奖数量,采取了两步走策略,一方面通过举办市级项目评审推荐会、赛前培训会加强项目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往年获得过相关名次、竞争力较强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社会自荐等方式报名,充分保证了南宁市整体的报送数量,最终也如愿取得了好成绩。
一直以来,南宁市致力于健全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连续举办五届南宁市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洽谈会,有效整合了社会各界的公益资源,积极扶持了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下一步,南宁市文明办、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将以获奖项目为契机,宣传先进志愿服务典型,做好第六届南宁市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洽谈会筹备工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运作模式,积极推动南宁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奖项目:
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南宁是全国有名的“电驴城市”,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便利的出行工具的同时,因充电、停放、不当使用等问题引发了多起亡人火灾。
2022年广西志愿服务项目总决赛活动现场。
南宁市共有8个项目在全区5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军总决赛并斩获多个奖项。其中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爱的“地贫线”——地贫儿童四维赋能支持网络分别以第一名、第五名成绩斩获金奖,“职”“工”一家亲,绘就“砼”心圆、八桂助残托起星娃创业梦——家门口的烤鸡店,南宁市“小小志愿者·反诈少年团”志愿服务项目、1074交通台“爱的后备箱”公益活动分别斩获2银2铜,南宁绿房子儿童家长接待中心、“朝阳暖夕阳”携手共建美德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优秀奖,创历史新高,在全区各地市中名列前茅。
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作为我区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在广西志愿服务领域享有盛誉,每年报名者众多,竞争异常激烈。自5月启动以来,南宁市文明办、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积极发动辖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报名,为确保推荐项目的质量和获奖数量,采取了两步走策略,一方面通过举办市级项目评审推荐会、赛前培训会加强项目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往年获得过相关名次、竞争力较强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社会自荐等方式报名,充分保证了南宁市整体的报送数量,最终也如愿取得了好成绩。
一直以来,南宁市致力于健全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连续举办五届南宁市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洽谈会,有效整合了社会各界的公益资源,积极扶持了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下一步,南宁市文明办、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将以获奖项目为契机,宣传先进志愿服务典型,做好第六届南宁市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洽谈会筹备工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运作模式,积极推动南宁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奖项目:
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南宁是全国有名的“电驴城市”,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便利的出行工具的同时,因充电、停放、不当使用等问题引发了多起亡人火灾。
为着力破解电动车火灾防控难题,2016年成立了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消防宣传志愿服务项目,帮助自建房、住宅小区、社区和农村地区遏制火灾发生。项目将全市517个社区,102个镇划分为3000个网格,招募志愿者,分三个阶段分步推进电动自行车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严防电动车火灾的宣传声势。
过去两年共开展服务3.3万次,参与志愿者共2万人次,服务对象4万人,志愿服务总时长3.8万小时。经过三年的整治,电动车火灾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火灾起数大幅下降。
爱的“地贫线”——地贫儿童四维赋能支持网络
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广西是地贫高发省份,我国在地贫治疗领域已取得不少经验,但地贫儿童依然面临因血源紧张不能按期输血,因巨额支出造成家庭贫困、因长期治疗而心理压力过大的严峻现实。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秉持“用心聚力托起爱的地贫线”的初心,致力于为地贫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该志愿服务以构建地贫儿童“身、心、社、灵”全人康复关爱体系为目标,整合政府相关部门、血站、医院及社会各界资源,围绕广西地贫儿童的福祉及需求设计服务内容,扎实开展地贫儿童生存状况基线调查、地贫预防宣传、地贫儿童及家庭支持活动、培育地贫儿童志愿服务品牌、编制地贫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导手册等工作,高质量打造地贫儿童关爱服务新模式。
两坊一辅导活动。
项目有三大特色:四维资源,汇“聚”脱贫。打造志愿者+社工的志愿服务模式,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地贫家长志愿者;建设“地贫综合银行”资源库联动了广西血液中心、国药控股广西公司和各大基金会,为孩子们提供血液保障、药品救助和资金助力;开展“两坊一辅导”活动,通过志愿者组织开展心理辅导、互助工作坊、兴趣课堂等活动,注重心理关照和技能提升;面对公众,形成沉浸式体验、造血式体验、文化体验多种多样的科普形式,在公益集市上宣传预防知识。
公益集市科普志愿服务。
多元造血,筑“牢”网络。为持续提供服务,成立南宁市阳光雨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机构链接资源,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项目的核心力量是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志愿者团队,包含社会爱心人士、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地贫家长志愿者。
助人自助,引“领”成长。不仅通过志愿服务有效帮助地贫儿童,也关注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其中最突出的是帮助地贫家长从受助者向志愿者转变。
治疗地贫的主要措施还是定期输血。在疫情影响、献血量骤减的形势下,呼吁大家关注地贫儿童,献出热血,延续他们的生命和希望。
“职”“工”一家亲,绘就“砼”心圆
关爱新产业工人子女。
开展义卖活动。
新产业工人是我国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中建八局广西分公司每年新产业工人用工人数超6万,围绕管理好、服务好广大新产业工人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生产建设、为社会服务,助推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量发展与助力解决社会问题协同推进,实现“双赢”的目标。
公司“小红帽”志愿服务团队自2012年开始,依托广大公司青年员工与充裕的活动资金保障,以青年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形式各样针对新产业工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80场次,自发以暖心、贴心服务点亮新产业工人及其子女微心愿,开展送网络、送文化、送团圆、送安全等特色服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追加开工包车接送、全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防疫物品常态化免费定期发放等服务,确保新产业工人安全健康,解决新产业工人务工后顾之忧,打通新产业工人城市美好生活最后“一公里”。
八桂助残托起星娃创业梦——家门口的烤鸡店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自闭症孩子,人们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称之为“星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想就业创业更加难。为了更好的帮助大龄自闭症青年融入社会,2019年成立了以自闭症孩子家庭为主的志愿者中队,2020年在广西残联和南宁市残联的支持下,在南宁市好道食品有限公司帮助下。启动了“家门口的烤鸡店”创业项目。烤鸡制作流程简单易学,容易复制推广。通过评估,让符合条件的星娃集中培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原材料由中心统一配送。烤鸡由星娃负责制作,采取网上订单和门面销售的方式,志愿者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协助销售,达到残健互助合力共赢。
该项目的特点:
一是依托政府民政部门设在部分小区的养老服务机构,为星青年寻找加工场地。
二是通过残健互助联盟,寻找爱心企业家或者爱心人士,定点定人结成残健互助帮扶对子,通过南宁市慈善总会募捐每户5000元“残健互助基金”。配置一台烤炉,一个冰柜,一节柜台,挂钩等必须工具。
三是通过集中培训,让有条件的掌握基本常规工具的使用方法、基本原料的认知和配比、存放技巧等操作技能,原材料和核心配料由中心统一配送。采取订单和门面销售模式,由星青年负责制作,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协助销售,达到一帮一结对助力。
目前,“家门口的烤鸡店”项目在爱心企业南宁“能帮就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下进入社区,在南宁市兴宁区望州南小区长者食堂和南宁市江南区五一路皮鞋二厂第二生活区长者食堂落地,已安置4户残疾人家庭就业。
2022年,“残健互助托起星娃梦——家门口的烤鸡店”稳步推广和实施,有效帮助星娃实现创业愿望。2022下半年将创建“残健互助创业孵化中心”,通过残健互助联盟创业孵化中心针对不同残疾人结合健全青年创业者孵化合适的创业项目,每年计划孵化5-10个创业项目,一年內实现帮助50个残疾人创业梦。
南宁市“小小志愿者.反诈少年团”志愿服务项目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团委、文明办等部门陆续针对未成年人志愿服务发文,对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愈加重视。南宁市手拉手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将志愿服务深入到青少年儿童群体中,致力于达成“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的社会效果。现在电信网络诈骗无孔不入,手机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阵地,国家反诈中心APP应运而生。
小小志愿者走进商铺向群众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
以“小小志愿者·反诈少年团”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从未成年人的实际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利用学生寒暑假、周末等课余时间,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反诈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学习、践行雷锋精神。项目以“反诈APP”推广为核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线下以在街头、校园、社区、入户推广、孩子手绘海报等方式,线上以案例分享、直播宣传等方式,向市民解说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主。项目流程设计上,也从单一的“反诈APP“下载,引入义卖、希望工程“圆梦计划”捐赠相结合,丰富项目形式。
本项目开展服务26次,累计参与志愿者共1300余名,覆盖了47所小学、30所高校。
1074交通台“爱的后备箱”公益活动
1074交通台“爱的后备箱”公益活动于2015年7月成立,利用周末与从社会招募的志愿者一起组成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助学活动。
2018年冬至,河池南丹县化果小学,志愿者和白裤瑶族的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2018年,“爱的后备箱”与南宁市教育局团工委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帮助山区学校搭建“温暖童声”校园广播系统、开展声音公益课堂,并为孩子们送上文具、日用品等爱心物资。
2015年至今,活动走进了50多所山区学校,帮助了上千名学生。爱心足迹遍布南宁周边县区以及河池、百色等市。活动获得首届(2015)全国交通广播优秀公益活动评选“最佳商业号召力奖”;2015-2016年度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奖。
疫情期间,“爱的后备箱”工作组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模式,去年,与共青团南宁市委联合启动“‘朱瑾花开’——南宁希望工程1074交通台爱的后备箱公益助学计划”,为南宁市考上大学的困境学子,寻找愿意资助的爱心企业与人士,让这些孩子们能安坐教室、专心学习。
未来“爱的后备箱”将继续深化与共青团南宁市委的合作与交流,为困境学子圆梦大学;同时坚持“带文化下乡”,“温暖童声”录制红色经典阅读故事带进校园广播,为山区学校学生设置爱心书屋、爱心图书角,开展公益课堂、文艺表演等,以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南宁绿房子儿童家长接待中心
南宁绿房子儿童家长接待中心由广西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9年7月1日创建,是根据0-4岁儿童心理特点设置的一个专业、安全、适合儿童心理成长,促进家长教养能力提升,实现儿童保护预防功能的游戏空间。
2021年凤岭北苑绿房子两周年庆开放日活动。
绿房子以法国儿童精神分析家多尔多女士的工作理念开展工作,根据儿童游戏的心理特点,划分区域放置适合0-4岁儿童的玩具和物品,儿童及家长在一定的规则下,可以自由的决定停留的时间,自由表达与沟通,自由玩耍。
每月定期接受多尔多工作理念培训督导,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从业经验的接待员是绿房子的核心资源。绿房子每次的开放接待,接待员都会耐心倾听和陪伴,通过话语协助儿童的情绪、需求被看到,帮助儿童通过话语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帮助家长经由话语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儿童与家长、儿童与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加勇敢的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与其他儿童、成人交流互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应对分离焦虑。家长则通过观察和学习接待员与儿童、其他家庭亲子之间的互动沟通,让亲子关系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发展,从而提升教养能力。
截至2022年6月,广西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在南宁市青秀区中山街道新兴苑社区、南湖街道吉祥社区凤岭北苑两个社区设立了绿房子,开展了35个月96次服务,参与志愿者共63人次,服务对象4768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288小时。
“朝阳暖夕阳”携手共建美德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燕子岭社区位于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系南宁市老旧社区,社区内贫困、高龄、独居、失能、空巢、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较多,老人的情感慰藉、社会参与、生活关爱等方面存在较大需求。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看到老人的现状与需求,通过社工+社区+社区志愿者+社会资源四社联动模式,开展青少年关爱探访老人志愿服务、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推动爱老护幼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共建美德社区。
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共招募到60名长者志愿者、25名大学生志愿者、15名儿童志愿者,链接社区内外资源超过2万元,助力3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项目提高了独居、空巢老人居家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志愿者在参与项目服务后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能力得到了提升,燕子岭社区尊老、爱老、护幼良好风尚形成,营造了浓郁的友爱互助社区氛围,助力燕子岭美德社区建设。
项目注重对社区老人的“赋权”,聚焦社区老人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提升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注重对志愿者的“赋权”,志愿者提升服务意识及能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增强志愿行动,促进美德社区建设。
项目获得了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项目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南宁市青秀区金湖社区等数十个社区。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文明网)
相关文章